有人说,提到一座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座城的历史和文化。若要了解溧阳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许应当从古县遗址开始,因为它是溧阳城市的根,繁衍出了今天城市的“枝繁叶茂”。
古县遗址位于天目湖镇天目新城南侧,由古县村及西侧地块组成,北起滨河路,南至茶亭河,东界嵩山路,西抵茶山路,间以美林路分之为二。2008年,市文管办调查发现古县遗址,2012年,该遗址被常州市文管委列为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2018年,南京博物院对古县村东南的青龙头汉代墓地、大山下唐代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期间关注到古县遗址,并进行了初步调查。2019年,南京博物院对古县村东、西两处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经过大面积钻探与小规模试掘,现已基本确认了遗址分布范围、文化堆积丰富区、城址墙基面及外围水域分布等主要遗存布局,采集、出土较多的汉至明清时期砖瓦建筑材料和陶瓷等生产生活器物。2019年11月25日,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权威专家一行来到我市,实地踏勘了古县遗址、考古勘探现场,察看了从该遗址出土的陶器、青瓷器等文物标本,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会上,南京博物院古县遗址考古队现场负责人高伟汇报了古县地块考古调查勘探相关情况。通过听取汇报,文博专家们依次发言,就古县遗址的历史意义、考古价值、文保价值以及遗址开发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古县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
高伟介绍,古县遗址的调查勘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2018年11月至12月,为初步调查阶段。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在南航天目湖校区进行青龙头墓地、大山下窑址的发掘时,对周边进行了调查走访,在古县村发现很多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陶瓷片标本,确认遗址存在。2019年1月至6月,为古县村西侧勘探阶段。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对古县村西侧地块南端(美林路西、乐业路南)进行考古勘探。2019年8月至10月,为古县遗址全面勘测与城址范围初定阶段。2019年8月始,考古队展开全面遗址勘探工作,确认古县村西侧地块的文化层堆积厚度0.3—0.7米,古县村地块文化层堆积厚度0.8—3米。目前,经大面积钻探与小规模试掘,考古队基本弄清了遗址的文化堆积及分布情况,遗址平面略呈圆角方形,现有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丰富区面积6.2万平方米;疑似城址面积约1.4万平方米,城址周长约474米。遗址南临古县河,河道较今之茶亭河略有蜿蜒,西、南部水域宽阔,或为“古县渰”所在,东侧地势低洼,由此构成了城址外围的水域分布。钻探及试掘结果显示,在遗址的东南处地层堆积丰富,文化层最深达2.6—3米,出土遗物标本众多,是遗址文化层的重点分布区。经探沟解剖显示,在现古县村村中水泥路下,唐代地层之下叠压的垫土集中分布、地层堆筑特点鲜明,显然经过严密的规划布局,东西南北四至初步显现,具备城址墙基的特征。结合文献相关记载,与“(城)周三百步”印证,初步推定,古县即为三国“永平县”、西晋“永世县”县治城址所在。
古县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南京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谷建祥表示,江苏真正发现的遗址、城址很少。因此,古县遗址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现有考古发现为中心,开展聚落形态等调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祁海宁表示,省考古队在做了很多考古和文献梳理工作后,将古县遗址判定为县城所在地。该遗址目前出土的文物标本年代大致为东汉晚期到唐代。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主任马涛认为,古县遗址在江苏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都是一个有着重要考古价值的点,理应得到有效的保护。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周润垦指出,从目前省考古队开挖的几条探沟,以及对沿线的调查来看,古县遗址东城墙已经比较清楚,其余方位城墙虽尚未完全揭露出来,但遗址大致区域范围已然明了。从文献、地旺、出土文物标本的时代内涵看,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证据链,契合永平永世县治所在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刘兴林表示,以前城市考古都是着力都城大遗址。近年来,郡县考古成为了又一重点。古县遗址的发现,在学术意义和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上不容低估。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县遗址考古项目总负责人林留根说:“古县遗址是我们这几年在溧阳开展南航天目湖校区、大山下窑址、青龙头墓地等考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县遗址的发现,把这些考古发掘点串联起来了,以古县遗址为中心的溧阳区域文明的区块已经逐渐明了。”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原所长邹厚本看到出土文物标本后十分震惊。他说,永平永世城在历史上存在了398年,处在古代水运交通通道上。溧阳地形山区和平原结合,附近还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发现这么多文物标本,证明这个地区古代是很繁荣的区域,或将成为文物考古利用的典范。
权威专家就如何进一步
开展考古工作提出建议
谷建祥表示,古县遗址东北方向有窑址、有墓地,且距离很近,三者关系要进一步厘清。通过考古发掘,将来若有重大发现,保护的不仅仅是方圆400米范围,而是要将整个这片区域作为保护区。
祁海宁认为,古县村完全有条件在下一步勘探试掘,因此考古勘探方案要严密。
周润垦表示,古县遗址未来将成为溧阳的一大文物资源优势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省考古所要抓紧做好下一步考古计划,进一步明确古县城址的性质。
刘兴林认为,从大遗址和聚落考古的角度看,保留这个城址相当于保留了江南地区县城的特点,要确定准确的遗址区域范围,为以后保护和利用打好基础。
林留根表示,要对该城址价值作判定和认识。这不仅将丰富溧阳城市文化内涵,还将为溧阳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最直接的材料。他希望地方政府与南京博物院抓紧申报古县遗址为主动性发掘项目。
江苏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李虎仁指出,目前省考古所近70%的考古队伍都在溧阳开展工作。下一步,省考古所要做好古县遗址中长期考古发掘规划。他建议,今后的考古工作要做好考古前置,与地方政府充分沟通,在当地土地拍卖之前,就开展好相关考古工作。
对古县遗址保护的
初步设想和后续工作展望
谷建祥认为,宏观上,要考虑将考古、保护和利用三者纳入统一规划,这对溧阳当地将来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是一件好事。如果将来能确定该区域为六朝时期县衙点,将之开发成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溧阳的经济发展将有长远的贡献。
林留根认为,古县遗址考古项目有望在全国范围成为郡县制度考古很好的范本,而茶亭河的古河道及周边地块对研究溧阳所在的中江与大运河的联系也大有裨益。省考古所将给溧阳人民奉献一个完整的古县县城,展现溧阳的历史文化变迁。
李虎仁指出,待城址考古发掘有一定成果后,可以边考古、边开发利用,让古县遗址真正凸显其综合性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邹厚本作总结性论述时指出,一要以城址为中心继续展开勘探调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要有总体的考虑和规划。二要与溧阳市政府整体规划相结合和配合,政府部门要为考古工作创造条件。三要考古利用保护同步展开,发挥作用。
最终,专家们通过检视出土文物标本、听取专题汇报、展开充分讨论,形成了专家意见。他们建议要进一步用聚落考古的理念开展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厘清城址平面布局、水系分布及其与周边文物点的关系,并建议进一步做好古县村拆迁和建筑垃圾的清理工作,及时调整古县遗址及周边区域的建设规划,加强对古县遗址完整性的保护和遗址周边建设的监管。
可以说,本次考古工作基本确认了古县遗址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性质。该遗址文化堆积丰富,保存情况良好,出土文物丰富。结合地望与文献记载,古县遗址应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永平”“永世”县治所在,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对我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