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时,满怀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诗人张孝祥再次经过溧阳三塔寺(一生经过数次),感慨万千的他,满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看似一首实则是两首珠联合璧的诗,表达了无尽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一首写景抒情。他看到大宋的大好河山,那水天相接的湖面、翻滚的怒涛,内心顿时豪情万丈。诗人由此着笔,精心描绘了一个阔大的背景,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为他那豪迈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人触景生情,翻腾的浪花正如他那久久难以平静的内心。如此壮美的祖国江山谁不热爱,谁不赞美,谁不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不妨踪迹更淹留。”意思是不管作者行色有多匆匆,他也要留下来细细欣赏这三塔寺和湖边的美丽景色,别的一切事情先放下再说。这种留下,不是柳永的“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的凄苦,而是满怀对故国河山的热爱。此处借用典故,用来表达诗人内心对湖光山色依恋、驻足、久久赏玩、不肯离去的丰富情感。
第二首诗也是借景抒情,只不过借的景与抒的情都与前面略有不同。
层峦叠嶂,烟波浩淼。这景虽有豪放之形,但已然没有豪放之神。不尽的山峦体现了行路的艰难,浩淼的烟波迷蒙一片,这更让人内心迷茫。这两句诗实际营造了一种迷茫、朦胧的意境。诗人借此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表达对时世和家国的忧伤。因北宋灭亡而建立的南宋王朝,已然没有往日的中原大国的气象。国土沦丧,外敌围堵甚至入侵,西夏和金无日不对南宋国土虎视眈眈。大宋子民生于水火,大宋江山岌岌可危。这种景象,令诗人这个有识之士寝食难安。
诗人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深忧虑,他感到国家正被层层阴云包裹,难以摆脱出来。当然自己的前途也并不明朗,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恢复大宋的万里江山,他是主战派,但朝中大部分都是主和派,他们只贪图享乐,哪顾国家。而且主和派掌权,他们对象张孝祥这样力主抗金之士横加阻挠、排挤打击,这使得本已艰危的南宋,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南宋的国势日衰,举步维艰,诗人感到自己的抗金救国之路就如被那“层峦叠嶂和浩淼烟波”阻挡,自己纵有万种豪情也难走出光明前景。
一句“饶夕照”,诗人似乎看到了国家暗淡的前景和悲惨的结局,所以内心无比悲愤、伤感、凄冷,似有阵阵逼人的寒风吹来。诗结尾“耳边芦苇战寒风”,这正是他内心的真实体现,诗人借自然的寒风来表现内心的凄寒,一语双关,表现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两句诗情景交融,作者把眼前之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之大“境遇”有机衔接起来,让我们读出他那深深的忧虑之外,不畏艰险力主武力抵御外敌的一贯主张!
这两首诗的主要特色就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景和情的交融之中表现出一位爱国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怀激励了一代代爱国志士,感动了一个个华夏儿女,让诗人的情操和形象成了我们永恒的记忆。全诗体现了张孝祥诗词的豪放风格,读来让人意气奋发,壮怀激烈,豪情万丈。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