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鹏举:治世忠臣图报国

□ 汤荣坤

2016-08-26   阅读数:3534   本文字数:3148  

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士灿若群星,他们的智慧之光曾经穿越世纪的天空,光华闪烁。溧阳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溧阳历史文化俊采星驰的华章。我们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到清代以前(含清代)六十多位“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拾遗补阙后,由热心研究溧阳文化的作者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他们在溧阳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一家之言,难以周详,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汤鹏举

 

2015年4月24日,根据群众提供线索,溧阳市文物部门有关人员前往天目湖镇九龙山(土名蜈蚣山),在九龙山中部西南侧山腰部发现宋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汤鹏举墓。溧阳汤氏一世祖汤鹏举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汤鹏举(1088~1165),字致远,出生于官宦世家,江苏金坛小墟村人。宋哲宗绍圣4年(1097),九岁的汤鹏举和先生杭夷甫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先生问:“贞者事之干何谓也?”鹏举答:“事不正不立,木无干不生。”杭老先生大奇之。汤鹏举未冠入学,饱读诗书,尤爱范公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徽宗政和年间,汤鹏举由郡学贡生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中上舍第一名。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汤鹏举又赴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授晋陵(今江苏武进)县丞,从此步入仕途。汤鹏举断案果决,狱无冤案,官民称其为“神命御史”。两年后,鹏举升任安徽当凃县令。其为政清廉,常微服私访,惩治奸商污吏,深受民众拥戴,被誉为“良吏”。

宋钦宗靖康2年(1127)4月,金兵围困宋都,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皇室家族470余人北归,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时局艰难,山河破碎,朝廷内外,一片呼声,要求雪靖康之耻。宋高宗开始筹划北伐。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新朝急需栋梁之材。高宗立即颁诏给治世能臣汤鹏举增秩,任命其为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使。汤鹏举不避艰难,政绩冠盖江南诸省。

同年8月,在“靖康之耻”中被俘南归后的秦桧为相,结党营私。汤鹏举为人刚正,不肯攀附秦桧,斥责族弟汤思退:“事不正不立,木无干不生。何以附桧?”故遭秦党所诬,被贬泽州(属山西)知府。就此,汤鹏举和秦桧之间二十几年的斗争拉开序幕。

绍兴2年8月,秦桧摸透宋高宗的自私、怯懦心理,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议和政策,主张以淮河为界,金国和南宋分而治之。这种十足的分裂祖国、丧权辱国论调,遭到朝野极力反对。汤鹏举回朝复命时多次谈及泽州近敌,常遭骚扰,百姓遭殃;同时指出资政殿大学士董德元附桧为非的危害。曾经勤王建功的吕颐浩乘机反击秦桧,侍御史黄龟年也弹劾秦桧植党专权,一味议和,阻止国家远图统一。宋高宗终以“朕是北人”为由,宣布罢免秦桧。

绍兴3年,汤鹏举奉诏调回京畿,以左奉议郎,任绍兴府通判。汤鹏举接受附桧举报,大义凛然,奏请高宗将秦桧的党羽汤思退贬职。汤鹏举对汤思退的态度不由得使人想起秦桧后人、清朝状元秦大士在民族英雄岳飞的墓前留下的千古绝句:“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先后任广德(属安徽)府知府、常州知府和饶州(属江西)知府。所任都是富庶之地,但他两袖清风,并严惩贪官,广招流民垦荒,所交贡赋居全国之首,为南宋初年的政权稳定作出了贡献。

但好景不长,绍兴8年2月,宋定都临安(浙江杭州)。3月,经赵鼎等人荐举,宋高宗再度拜秦桧为相,奸臣当权,忠臣又遭贬逐。

绍兴10年5月,金背盟出兵河南。岳飞奉命率军御敌,收复河南数郡。郾城一战,金人闻风丧胆。秦桧为铲除异己,奏请高宗让汤鹏举以直秘书阁,出知郑州府,令其身陷敌锋,想借金人之手除掉他。7月,岳飞正待渡河收复失地,秦桧却奏请班师,宋高宗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催回。岳飞被迫放弃已收故土,回朝复命;汤鹏举所在郑州府无军可守,复被金兵夺占。

绍兴11年,秦桧设计陷害岳飞。宋高宗担心,如果北伐取胜钦宗回来了,他怎么办?最后干脆与秦桧沆瀣一气,将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收拾完岳飞,秦桧随即将汤鹏举贬为淮东转运判官。南宋与金国达成了丧权辱国的所谓和约,汤鹏举、张浚等主战派面对半壁江山,不禁潸然泪下。他们暗下决心,励精图治,为北伐夯实基础。

绍兴16年10月,汤鹏举升为左中奉大夫、直秘阁、江浙路转运副使,负责镇江到杭州沿线诸县的秋粮征收。他到任后力革弊税,不辱使命,深得民望,受到宋高宗的厚赐及嘉勉。江浙人民在宜兴县三都建了一座“画锦桥”,以谢汤鹏举之恩。

绍兴17年,汤鹏举回朝奏事。宋高宗忌秦桧专权,留汤鹏举于京,以制肘秦桧一党。第二年,朝廷颁诏汤鹏举知敷文阁、临安府府尹。汤鹏举主掌京师之钥,执法不阿,对奸臣丝毫不让,秦党对其恨之入骨,秦桧更是视其为眼中钉。绍兴20年,秦桧奏请让汤鹏举以知显谟阁,出知婺州(属浙江)府。时宋高宗因秦桧挡道,言路闭塞,欲得到外部真实信息,于是,诏令汤鹏举于外为台官,可直接奏陈。第二年9月,汤鹏举直龙图阁、知绍兴府。因勤于政事,恩及百姓,被称之为“国之栋梁之臣”。

绍兴24年11月,秦桧病危。宋高宗欲除秦桧一党,急诏汤鹏举回朝,以其为后援,静待朝中之变。

绍兴25年,秦桧病死。汤鹏举上奏“请黜秦党”,宋高宗准奏,并擢其为御史中丞,主掌台谏,纠察百官。因秦桧专权已久,党羽遍布,朝野无人敢直言。汤鹏举不避权贵,秉公执法,世称其为“铁面御史”。汤鹏举又奏“释放秦党所诬受冤官员,皆复旧职”,宋高宗准奏。忠直之臣弹冠相庆,岳帅手下大将董先拜泣:生我者父母全我者公也。汤鹏举誉满朝野。宋高宗嘉勉汤鹏举“忠直”,敕曰:“尔以御史,皆有稽之实。予维宠之复命,往贰执法,乐予从善,朕志亦可见矣!”

绍兴27年2月,宋高宗诏拜汤鹏举为参知政事,官居副宰相之位。同年8月,又诏为知枢密院事,掌全国军事大权。汤鹏举竭力恢复、整顿、巩固边防,勇革军中积弊,废除门第观念,提拔青年战将,并按功论赏,军威大振。同年12月,宋高宗诏拜汤鹏举为资政殿大学士。

绍兴31年(1161),是南宋军事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年。金帝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下,在汤鹏举等南宋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下:在钱塘江,完颜亮率六百艘战船七万兵士入钱塘江直逼临安,被原岳飞部将李宝火烧五百多艘战船大败而退;在长江,完颜亮集结四十万人马兵临长江北岸虎视临安,汤鹏举亲到采石矶犒军,“勉励将士人人思奋”。虞允文带领一万八千宋兵奋勇杀敌,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采石大捷。

正当主战派汤鹏举、张浚、虞允文、陈康伯竭尽全力准备乘胜北伐时,绍兴32年6月,宋高宗出人意料地宣布逊位。汤鹏举感到撕心裂肺,气愤万分!收复中原,又变得遥遥无期。

1162年6月,宋孝宗即位。在汤鹏举、虞允文等人的努力下,宋孝宗一登基,就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隆重改葬,寻觅岳飞后人,加以录用。宋孝宗同时下诏汤鹏举知贡举执掌科考。汤鹏举一洗历年科举徇私之弊,提拔寒门之士,为国家推荐了大批英才。

科考过后,75岁的汤鹏举深感年事已高,无力回天,请求致仕。宋孝宗恩准休养,汤鹏举带着北伐未成的深深遗憾,迁居溧阳县别桥虞庄休养。

汤鹏举在溧阳的三年,身在溧阳,心忧天下。他将范公的“忧乐观” 和自己的座右铭“勤以立业,俭以处贫,敬以持身,廉以报国”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激励自己及后人;他为人侠道热肠,提出赈济胜佛事的主张并身体力行 ;他留下治家祖训《启后录二十八条》,告诫后人要勤俭孝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坚持统一。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的冬天,汤鹏举含泪吟诵岳飞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带着壮志未酬的悠悠长恨离世,享年78岁。宋孝宗诏谥“敏肃”,赠光禄大夫,入祀乡贤祠,敕葬溧阳县奉安乡九龙山上。今溧阳汤氏大都为其长子廷佐公和三子廷硕公后裔,其中不乏汤遗善、汤筑夫、汤文化、汤斌等学界翘楚或政坛精英。

汤鹏举把他对国对民的耿耿忠心留在第二故乡溧阳大地上,至死他都对祖国统一翘首以盼,他的爱国心已在后人心中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青山有情埋忠骨,治世忠臣在翘首!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