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阳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出了富民“加速度”,让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在建设精神焕发的美丽乡村征途中,涌现出了一批扎根乡村、创业奉献的典型,他们有勇于攀登的拼劲、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也有带领村民走向美好生活的闯劲。
在5月9日品质城市·绽放“溧”量——乡村振兴观察点(溧阳)启动仪式现场,王林松、王强、查文君、吕岗华被聘为首批“乡村振兴观察员”,他们记录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见证农村的新变化。
□ 徐 怡
吕岗华:因地制宜开出乡村振兴“良方”
吕岗华出生于竹箦镇姜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就到浙江打拼创业,成为一名企业家。
2018年,先富起来的吕岗华回到姜下村,任村党总支书记,担起振兴姜下村的重任。敢闯敢干的吕岗华制定了“以旅游为平台驱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为支撑”的姜下村振兴方案后,团结带领村班子成员克难奋进,依托村里的特色自然资源,发展壮大了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一站式配送服务、田园乡村文旅等四大产业。姜下村从一个落后的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产业发展让姜下村美起来、富起来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他们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家乡挥洒汗水, 为村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姜下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吕岗华说:“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日子红火起来。希望姜下村脱贫致富的经验能为其他村提供借鉴参考。”
王林松:用品质大米助力农业增收
乡村蕴藏着劳动的智慧,滋养着蓬勃的生机,也承载着王松林“让农田生金”的美好愿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溧阳南渡人,多年前王林松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荒芜的现象感到不安,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致力于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成立溧阳市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江苏省农科院高产优质品种“南粳46”,运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科研团队的科学绿色栽培技术,提升稻米品质,打响“庆丰大米”品牌。
懂技术又爱分享的王林松还充分发挥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势,带领周围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走出一条强基地、壮龙头、育品牌、增效益的优质稻米产业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对王林松而言,成为乡村振兴观察员为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机会。他说:“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我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坚持科技兴农、高品质种粮是我的执着追求。我将全身心投入到粮食的科学种植中,将家乡的品质大米推向全国。”
王强:用行业发展服务乡村绿色发展
王强凭自身的奋斗,在江苏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逐步成长为公司的“顶梁柱”。
在16年电力装备工作经历中,王强把奋斗烙印在山西同华电厂、向家坝水电站、鲁西化工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一次次攻克了常人眼里的“不可能”,见证了我国电力装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依赖引进到独立自主,再到引领世界的发展历史。他还是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我能用我的双手干出不普通的事。我想告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只要肯干就能有发展。” 王强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后他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电力装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绿色低碳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查文君:用镜头记录乡景乡情
在过去从事新闻工作的数十年间,查文君作为摄影记者一直奋战在新闻采访的最前沿。他不仅是我市新闻工作者的标杆,更是溧阳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
在田间巷尾聆听乡村巨变的声音、在清新茶园品味生态发展的魅力、在金黄稻田感受粮食丰收的喜悦……一年四季,查文君不知疲倦的足迹遍布全市12个镇(区、街道),用数万张照片真实记录农村产业、特色项目、数字化发展各个领域的精彩表现,高站位、宽视野、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溧阳的发展。
今年71岁的查文君虽然已退休多年,但对自己镜头演绎过的峥嵘岁月如数家珍,也为自己有机会用镜头捕捉到溧阳乡村振兴的点滴瞬间而感到荣幸。
“手里的相机我端了已有几十年。希望能一直端下去,这样我就能继续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更多美好的瞬间,在光影间留住乡情。” 查文君饱含深情地说。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