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城县学前文昌阁,明万历四十年(1612),教谕金维基创建。历经修缮。1941年12月23日,被日寇烧毁。
我们溧阳,地处锦绣江南的太湖流域,苏浙皖三省的交界之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遗迹,戴埠、平桥、沙河、社渚一带,多处出土过石斧、石锛和玉器等物品,现都保存在溧阳市博物馆里。春秋时有溧阳之名,属吴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改变了以前的分封制,在全国开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时将以前设立的邑改为县),“始以金陵为彰郡,治故彰。”我们溧阳就是从那个时候设置为溧阳县的,属彰郡(今南京)管辖。溧阳,历史沿革上曾改名为永平、永世、平陵,后归附以前为溧阳县。县城也多次迁移,现县境内有古县、平城、旧县等县城遗址(溧阳最早的县城在今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叫濑渚邑。秦汉时叫溧阳县,那个时候溧水、高淳都属溧阳,后来被划分出去了)。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溧阳县城从旧县迁至如今的市区——溧城镇,至今已近1200年。
唐末和五代是江南城市修筑的一个高峰时期,大部分江南城市都是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型的。我们溧阳也是如此,南唐升元二年始筑土城,城区面积将近一平方公里。土城东南西北设四城门,分别为迎春门、迎夏门、迎秋门、迎冬门,并在土城外围开挖了护城河。因土城呈圆形,故称团城。城中间有一条小河将团城对半分开,河道两头设有上、下水门,上水门叫清晖门,下水门叫挹秀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既可方便船只进城,汛期又可方便城区排水)。元至元十四、十五、十六三年内连续改溧阳县为溧州、溧阳府、溧阳路,后又多次改动。明时改为溧阳县,属应天府(南京)。因为溧阳离南京只有120公里,是南京的东大门,所以在朱明王朝建政前,朱元璋即命郭景祥率领将士修筑城墙,把原土城墙全部建造成石城墙,在城墙外围拓浚了护城河,进城的四个城门改名为东平门、西成门、南安门、北固门。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江南,到了溧阳城下,仰望着坚固的石头城墙,只能望城兴叹。而溧阳人民在乡贤史际的率领下,主动出击,将这股流窜的倭寇消灭在了太湖边上。如今,溧阳城墙、城门已经荡然无存(仅是保留了文昌阁塔基那段石城墙),但具有历史文物元素的城门名字,被移作护城河上的桥名沿用至今。东平桥、西成桥、南安桥、北固桥,它们清楚地向世人表明,溧阳人民是很看重这一历史遗存的。“平、成、安、固”,表达了人们对“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期盼,其中“平、成”出自“大禹治水,地平天成”的典故。
以前,溧阳有句民谣说:小小溧阳城,大大前马村。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还是有些道理的,它说明溧阳城并不大,因为护城河内的老城区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整个县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仅有县前街、码头街、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和北门街6条大街。县前街与南大街交汇形成十字街口,那里集中了全城的精华,有百货公司、新华书店、人民电影院、邮电局、溧阳饭店、鞋帽公司、大生旅社、糖酒公司、光明照相馆、日杂公司、东风理发店、钟表店、民生糖果店、雨伞店等等。1965年秋天,我跟着老队长到城里来选买耕牛,一过西成桥就是牛节场,即今溧阳宾馆对面的这块场地,我们在牛节场上从广德的牛贩子那里买回去了一条牯牛。而溧阳宾馆西边则是唐家村的大蒜田、芹菜田和桑树田了。溧阳城虽然不大,但它的悠久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本文题目叫《溧阳城》,我想分两个部分来讲,先说老城,再说新城。说起老城,我觉得这几个地方还是要叙说的。
一是县衙,即原县公安局周边这块场地。县衙是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公署,有大堂、二堂和三堂,共三进。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三堂即内宅,是知县的生活场所。再往后是监狱,关押犯人的地方。清朝溧阳知县陈鸿寿主持修撰的《溧阳县志》中说:“知县署在城内西北隅。唐天复三年创始,宋绍兴十八年知县施祐重建……国朝康熙、乾隆间亦屡有修建。”也就是说,溧阳县衙从唐末到宋元明清,都在原地未迁移过。民国年间也还在原地,可惜的是这座千年县衙在解放初期被拆掉了,但旧县衙里的旧监狱(后为县公安局看守所)我看到过。那是1977年春天,我们到县公安局去提审一名“文革”中的造反派头头。办完公事后,我对崔全法(预审股长)、王元康(秘书)说,我想到里面去看看监狱是什么样子,他俩便陪我去。我进去一看,栅栏式门紧锁着,关押在里面的犯人们或坐着,或躺着,但贼溜溜的发亮的眼睛都在好奇地盯望着我们。我走近栅栏门看看犯人们坐的木板,仅比船上的跳板略宽一点,可能年代久远了,木板颜色已呈暗红。我看着那一排排长条木板,心里想道,难怪叫坐班房了(板班谐音),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啊!遗憾的是县公安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造干部楼房时,将这座旧监狱也拆掉了。旧县衙唯一的遗存是门前这棵历经沧桑的银杏树,现已被文化部门作为古树名木保护起来了。
民国年间,溧阳县衙内外发生过四件大事:第一件事1928年4月,溧阳大刀会教练叶凤山,在溧阳、句容边界聚集数百个人,攻占溧阳县城6小时,捣毁县署,释放出监狱里的几十个监犯(主要是穷人)。第二件事是“小妹妹”打进溧阳城。1928年10月21日,外号叫“小妹妹”的青年农民葛正才,率领400多名大刀会成员,从西成门打进溧阳城,冲砸国民党县政府,劫狱救出大刀会首领潘尧之妻,释放了被关押的152名犯人……于次日撤出县城。第三件是陶希晋领导的溧阳暴动。1929年11月19日,许闻天、陶希晋领导的溧阳暴动,率领3000多名大刀会成员攻占县城。此事惊动了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随即派兵镇压。陶希晋坐镇县衙3天,后率部撤出县城。因为陶希晋脚上穿着草鞋,所以溧阳人说,陶希晋当了3天草鞋县长。第四件是县衙前铡下了6个汉奸的头颅。1938年正月初二上午,苏浙皖三省边区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占聚民(总司令是谢升标),在县衙大门前的十字路口,用铡刀铡下了溧阳6个汉奸的头颅。陈燮坤的头被挂在县前广场的电线杆上,其余5个汉奸的头分别被挂到了四个城门上。上述四件大事,以前我都有专题记载,这里恕不多说。
二是宝塔湾。宝塔湾是因文昌阁而得名的。文昌阁坐落在县城东门的城墙基上(今民政局宿舍旁,阁基尚存,现正在恢复建设中),砖木结构,高大雄伟,典雅古朴。由于此阁建在城墙基上,虽是三层,却有七层的高度,离城十里之遥,就可以看到文昌阁矗立云端,非常壮观,它是旧时溧阳县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人们往往将阁和塔混淆不分,因而称之为宝塔湾。据《溧阳县志》记载,文昌阁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后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代光绪年间。这次修葺的文昌阁比原先更加雄伟、壮观,清代进士,高中探花的溧阳人黄梦麟在《重修文昌阁记略》中记叙道:文昌阁在原来的规模上更加巍峨壮丽,飞檐像鸟的翅膀欲翔,木栱一层层迭起来像马首高昂,高出云端,俯迎烟雨。登上此阁可览山水美景,全城万屋千舍,尽在足下……溧阳城区的这座标志性建筑——雄伟、壮观的文昌阁,1941年被日寇浇上汽油烧毁了,但四根木质坚硬的铁烈木多年不倒,仿佛是四只巨臂怒指苍天,向人们诉说日寇毁坏溧阳历史文化的暴行!
三是孔庙,也叫学宫。溧阳自古就重视教育,在高淳固城湖畔发现、现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的“校官之碑”上,就记载了东汉时溧阳知县潘乾兴教办学、勤政爱民的事迹。孔庙在老城区的东南隅,即今嘉园阁小区(原县印刷厂)身下。往东三五十米处是城隍庙,即原县种子公司身下。里面有戏台,当年上海名流王平陵(溧阳别桥人)为建造溧阳公园而筹款,曾邀请了上海的洪深等几位戏剧大家到溧阳来捧场的。关于孔庙,史剑新同志在《回望学宫》一文中,对孔庙的兴、废有详尽的记载,我就不多说了。这里我摘录一段赵先同志在《故乡情深》一文中关于祭孔的生动描写:“最难忘怀的是一年一度纪念孔夫子诞辰的日子。前一天下午,孔庙的园子里,有条青壮温顺的水牛,若无其事地站在园墙边。我和同学们在围观,有人说,牛被绑在杀牛架上时,会流眼泪。祭孔要用全牛。我既同情也很可怜这条善良的水牛。父亲是清朝的末代秀才,祭孔要在子夜进行,届时,父亲提着灯笼去参加祭孔大典。当天下午,有人将分割好的一块牛肉送来。母亲属牛,绝对不吃牛肉,我也不忍心吃它。父亲是尊孔的,既然孔夫子海量能吃全牛,他为何不敢吃一小块牛肉呢?所以这块牛肉就由父亲独个儿吃掉了……”
1934年冬,溧阳县组织民工疏浚县城护城河。图为南城墙及文昌阁
2001年秋天,原孔庙大成殿的身下建造楼房,挖土机挖地基时,挖出了半块大型石碑,引起好多人围观。此时是国庆休假期间,原文化局文物专职干部狄富保同志看到后,凭着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经验,他围着这半块石碑仔细观察,看出上面有汉、满两种文字,觉得这块石碑非同寻常。但还有半块到哪里去了呢?他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原杨庄乡肇庄村河边找到了另半块石碑,随即雇用拖拉机运回县城。后经清洗、辨认,碑文为“平定青海告成碑记”,用汉、满两种文字记载了雍正元年(1723年)自冬至春,雍正皇帝命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兵六千,平定青海部族武装割据叛乱的功绩。据狄富保猜测、分析,此石碑可能是在1953年拆除孔庙建造人民大会堂(后为人民电影院,那时的县机关人们称之为小会堂)时,由于石块太大,只能就地深埋的。此碑现已保存在市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四是码头街。关于码头街,邓超、任建中等君已有生动的文字记述,这里我也再来说说码头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码头街是条很繁华的老街,但为什么会这么繁华呢?这与溧阳老城的地理位置有关。旧时没有汽车,当年的京杭国道即今宁杭公路(途经溧阳),1929年才开始建设,所以商品流通几乎全靠水运。而溧阳县城地处丹金溧漕河、南渡大河和泓口大河三河交汇之处,水运条件非常之好,因而不光是我们溧阳的农副产品(粮食为主),还有句容、高淳、溧水乃至安徽宣城等地的农副产品、山货、木材等等,都是顺着古中江河水(南渡大河)一路而来。到了溧阳码头街河边,或继续东行,或由其他船只转运,目的地是上海、苏锡常等大中城市。返回时,带回来的是所谓洋布、洋碱(肥皂)、洋火、洋油等洋货商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抗战之前,溧阳的东西大街尤其是码头街,是相当繁华热闹的,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当时有“小无锡”之美称。经商的老板中,有很多是从安徽绩溪等地过来的(如汪德隆酱醋、吴庆泰茶号等),我岳父就是绩溪人。他生前曾对我说,精明的徽商在溧阳看到了商机,便在溧阳东西大街尤其是码头街等地,购买或租赁商铺,办起了南货、北货、京货等各种商店。他们在溧阳还有个徽州会馆(会馆地址在西后街),遇有经济纠纷或资金困难等问题,都会互相帮助,共渡难关,颇有犹太人的风格。
这里我顺便简述一下拆除码头街的有关情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市委、市政府就码头街保留还是拆除进行过多次讨论。开始的方案是不拆,而是修旧如旧,保持码头街是商业街的原有风貌。十多天之后,方案突然变了,而是拆除。我不理解,在会上讨论时就说,抗战时溧阳县城遭到日机多次轰炸,几乎是一片废墟,只有码头街还保留着江南水乡的老城面貌,最好还是别拆掉……某位领导斥责道,再像1991年那样发洪水,码头街淹掉怎么办……事后我才知道,原来拆迁指挥部已经统一了认识,是拆掉码头街。我唯一能做的是通知广电局副局长史剑新同志,请他带上摄影、摄像记者,将码头街街景拍摄下来,留作影像资料。
后来,在一次市四套班子联席会议上,有个关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议题,又要将西半圈的护城河覆盖掉,这次我又投了反对票。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对护城河治理的规划是,采取“西半圈改造、东半圈疏浚”的方案,即先实施新华桥至西成桥段和防洪泵站地段的整治。通过整治,不仅要彻底改变“脏、乱、差”的面貌,而且要建成两块公共绿地,成为人们晨练、游憩的场所……平心而论,提出对护城河治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听到要将西半圈护城河用水泥楼板覆盖起来时,随即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说,溧阳城是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但老城墙拆掉了,码头街也拆掉了,现在又要将护城河覆盖起来,难道我们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历史痕迹吗?有一个人立即反驳我说,什么历史不历史,将护城河用水泥楼板盖起来,在上面填上土,搞绿化,溧阳城不是更美吗?我也反问他道,好,就不说历史,我来同你讲现实,夏天发洪水,南渡大河的洪水下来,戴埠大河和燕山南边的山水下来,溧阳县城的排涝怎么办?这下他被我问住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在他愣住、思索的一瞬间,顾华珍副市长说:“发今讲得对,护城河不能覆盖!”顾华珍讲完后,紧接着张荣华、戴志清、李国雄等大多数市领导也都支持我的意见。市委主要领导听取大家意见后,最终决定改变原来的护城河治理方案,不覆盖护城河。就这样,护城河被完好地保护下来了。
五是西成桥,又叫黑市桥。中国古人做事、行文都是很有讲究的。城,是行政中心;市,即市场,做买卖的地方。因此,护城河内老城里的县衙,是行政中心,还有,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市场,则设在城外,比如溧阳的贸易市场就设在西门城外。古人是将城和市分开的,后来就不分了,所以我们现在就统称为城市了。西成门下的西成桥为什么会叫黑市桥呢?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的。一位老县长告诉我,黑市桥这个名字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新中国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加上原苏联逼着我国还清抗美援朝的欠债(主要是军用物资),所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很困难,物质非常贫乏,商品都要凭票证供应,人民生活也都非常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原上海市委某位领导乘着轿车路过溧阳时,驾驶员告诉他,溧阳西门桥上有鸡、鸭、禽、蛋卖的,您是否要买些带回家?这位领导点点头,驾驶员就将轿车停在唐家村边上,领导在车上休息。驾驶员进城买了几只农家鸡,还有一篮子鸡蛋,高高兴兴地上车、回上海了。这位上海市领导还兼着华东局负责人的职务,“左”得很,江苏省委负责人到华东局去开会时,他批评江苏负责人说,你们江苏溧阳城里有座黑市桥,投机倒把严重,黑市活动猖獗,你们回去之后,要狠狠地打击一下……江苏负责人回来后,对着溧阳自然是一场狂风暴雨……这就是黑市桥的来历。1976年春天,那时我已在县机关工作了,路过西成桥时,亲眼看到过市场管理人员在驱赶西成桥上卖蔬菜的清安桥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溧阳老城可讲的事情很多,比如谢婆园、荷花塘、大营巷等等,都有故事可讲,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下面接着讲新城的故事。
(未完待续)
八十年代的码头街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