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绍兴,应该是从小学课本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后来,读了陆游荡气回肠的《钗头凤》,又知道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尝过一点绍兴的黄酒,那酒喝着甜丝丝的,可后劲足着呢。自此,理解了木心先生的那句话:无骨的江南不只苏州,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
抵达绍兴的那一天,大雪将至。和三个朋友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绍兴。下了高铁,打车去老城区,也不确定具体该到哪儿,只是说到老城区吧,司机一笑,载了我们驶离林立的高楼,穿街过巷,渐渐地,道路变得狭窄,一座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小城便如水墨画卷一般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蓦然见路旁有一座石刻牌楼,写着:书圣故里,又见牌楼后是一条古朴悠长的小巷,便决定就此停车。
小巷口的一家小店门前,一位中年女子在炸臭豆腐,她身后的店堂里,堆满了一箱箱,一坛坛的绍兴老酒。我们买了一份臭豆腐,围着油烟滚滚的小吃摊等候,我问那女子:老板娘,你们这书圣故里好玩吗?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她斜睨我一眼:当然有,有很多,不过,不用说,你们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嘛!
我内心惊叹:这绍兴人果然拽,果然说话做事与别处不同啊。
于是,一边吃着臭豆腐,一边往小巷深处信步而行。麻石铺的路面倒也平坦,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屋,黑瓦白墙木格窗,有的门口支了小摊,卖些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有的廊檐下晾了衣服,挂了腌制的咸肉,有老人倚在藤椅里打瞌睡。
前面是一座造型古朴的小石桥,沿石阶上桥,见桥下河水蜿蜒,停靠着一只只乌篷船,河两旁是枕河而居的人家,绵延到远处。桥栏低矮,已有岁月风雨剥蚀的痕迹。我依在桥栏上,一仰头,见右前方的一面雪白的墙壁上,赫然写有一行行潇洒飘逸的字迹,细看,居然是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的《快雪时晴帖》!一低头,见左前方的桥下,一座水榭的廊下挂了一个牌匾:题扇亭!原来,这就是当年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小桥。
下桥,再走,依然是小街窄巷,依然是市井人家,依然随处可见闪耀在历史天空中的光芒之星,墨池、笔飞弄、戒珠寺、笔架桥,它们因为王羲之而成为传奇,却又只是这尘世里普通人的寄寓之处,一家面馆的外墙上是饱满遒劲的《二谢帖》,戒珠寺外晾晒着被子,笔飞弄的小巷里穿梭着电瓶车、三轮车,书法与人间烟火就这样相互共存,相互依赖,壁上书写的是魏晋风流,屋里,柴米油盐不缺,笔墨纸砚也不少。
其实,那些让人心动、心醉的传世书帖,写的,无非是日常的话语,寻常的家事,《快雪时晴帖》《二谢帖》都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问候书札,即使是《兰亭集序》,也只是记录了一场酒宴,但因了那深深浅浅的墨痕,因了情真意切,才有了山河浩荡之气。绍兴,因此满溢着笔墨书香,成为了无数人的梦里水乡。
兰亭,在绍兴城外,叫做会稽的山下。
进景区,首先是茂林修竹,然后,是鹅池,池里有几只大白鹅,悠悠然游来游去。曲水流觞处当然有流水,曲曲折折,仿佛,还在等待着一场盛宴。一千多年前的春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多幸运,因为一个人的书写而闪耀在千里江山之中,永不褪色。
我坐在水畔,伸手掬一捧清凉的水,风吹来,似乎犹有那个春天的气息。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