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诗仙”李白曾三次来溧阳,究竟在溧阳留下多少诗文,说8首到12首的都有,且篇名含糊,没有确切的说法。《溧阳古诗选》一书中收录了李白的七首诗,依次为《游溧阳登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猛虎行》《戏赠郑溧阳》《春日独坐寄郑明府》《游水西简郑明府》《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赠溧阳宋少府陟》。
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现存世《李太白全集》载诗981首。誉李白为诗仙,是因他的诗风浪漫、夸张生动、飘逸出世,常荡漾于神话幻想之中。
如果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撰文,安徽当涂县令书法大家李阳冰书写的《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不算在诗篇内的话,除李白上述七首诗,笔者认为应另增加六首。诗名为《扶风豪士歌》《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和《自溧水道哭王炎》的三首。这诗里的窦主簿和宋少府就是李白在《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提到的溧阳主薄窦嘉宾(协助县令主管文书印章)和溧阳县尉宋陟(字齐丘,负责治安)。李白撰文中对包括县令郑晏(唐以少府为县尉的习称,县令有明府之称,尉为令的佐官,故有此称)在内的同僚为贞义女树碑之事大为赞赏。
笔者此文只是重点说说《扶风豪士歌》和《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两首诗和溧阳的渊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李白时年56岁,带领家人逃难到南方,三月他在溧阳“扶风豪士”家的宴会上,即席写下了这首七言歌行,洛阳失守,百姓境况悲惨,自己怀才不遇,心愤时艰。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扶风,郡名,在今陕西凤翔一带,现已有扶风县。清王琦所辑《李太白全集》30卷的诗注中说,《扶风豪士歌》是写在江苏溧阳县。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一书年表中说,李白于天宝十五年三月,在溧阳酒楼(旧县县冶)遇见张旭,作《猛虎行》,《扶风豪士歌》作于同时。扶风豪士是谁?元肖士赞说是“秦人而同时避乱于吴者”,以为是逃难同伴。清王琦注曰:“意豪士亦必同时避乱于东吴,而与太白衔杯酒接殷勤之欢者。”郭沫若说这是一个“逃亡分子”。安徽泾县南阳镇桃花潭因李白天宝十四年《赠汪伦》诗而声名大噪。今人詹瑛据《宁国府走》卷三十一说。“扶风豪士”指泾县桃花潭的万巨,写作地点在泾县,当地还特地在《扶风豪士歌》诗名后加“赠万钜”三字,依据是万巨祖上(钜、巨指同一人)从陕西迁来后在隋开皇间建有“扶风会馆”,万巨是祖上迁桃花潭的第九代传人,李白有《早过漆林渡寄万钜》的诗作相赠,谓李白乘舟临行,汪伦和万巨率众聚桃花潭在东岸踏歌为李白送行。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已议其非,溧阳党史办原负责人奚渭明(笔名何静)在《唐代文学论述》1982年1期刊《扶风豪士是谁?》一文,认为是籍贯扶风当时在溧阳任主簿的窦嘉宾,奚氏的根据是李白撰文的《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明确记载的溧阳“主簿扶风窦嘉宾,又此诗“我亦东奔向吴国”一句又作“我亦来奔溧溪上”(王琦注)。溧溪在溧阳。窦嘉宾豪爽好客,待之以酒,共抒胸志,故称为“豪士”。四川江油李白故居纪念馆简介:李白往浙江嵊县避难,途经溧阳,遇到一位从陕西扶风而来的豪杰,相谈甚欢,受到了豪杰的热情款待,于是李白就写了一首《扶风豪士歌》赠之。
扶风县人民政府2014年3月20日发布了“三月,他在溧溪(今江苏溧阳)参加扶风豪士家的一次宴会,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相关内容。
电视连续剧四十集《李白传奇》剧情介绍“在溧阳遇到草圣张旭为扶风豪士窦滔义军(即窦嘉宾)写旗,窦欲留李白为军师,李白想说服窦举兵勤王。上述说明奚氏提出”扶风豪士“为唐代溧阳主簿窦嘉宾,此诗写作地点在溧阳的观点已为全国李白文化研究者所接受。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五言古诗)和《赠溧阳宋少府陟》为同一人,即唐玄宗天宝年间溧阳尉宋陟(因汉时县令下置尉管治安,隋唐沿袭旧制,亦如此),李白《溧阳濑水贞义碑铭序》中同时提到的溧阳县尉宋陟。奚氏有“宋璟后裔在溧阳”,其后又有“宋陟何许人?”一文选入中国李白研究文集。宋陟是宋开元名相宋璟孙子,广平人(现河北省南和县)。从溧阳宋氏始祖齐丘公宋陟至今已传五十七世。宋陟墓祠在溧阳储庄,1956年被推平,遗址尚在。宋氏有家谱记载,现溧阳市储庄,崇庄巷,上宗,夏梅姓宋者皆为宋陟后人。
溧阳嘉庆县志认为《游水西简郑明府》是为泾县郑姓县令而写,而且不是溧阳“水西”。《春日独坐郑明府》内容涉及河南,未见得指溧阳县令郑晏。《自溧水道哭王炎》,溧水县人认为成诗地点在溧水县地域。查资料可知《春日独坐郑明府》是李白游敬亭山时所写,同时有《登敬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佐证。《自溧水道哭王炎》古今李白研究者均认可是李白在溧阳的作品。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人脉、圈子、人情的。溧阳县令郑晏和主簿窦嘉宾等溧阳唐朝时精英,十分敬佩李白的才华和人品。李白三次来溧阳,受到了盛情款待,李白在四处奔波的途中,时常想起溧阳的风土人情和溧阳人的深情厚谊,写了几首遥赠郑晏和窦嘉宾的诗作,天宝十三载(754年)《戏赠郑溧阳》诗中,“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一句,表达了诗仙盼着重游溧阳会友的深切愿望。
因为李白三次访溧阳,溧阳旧县的胜因寺里,自古有李白祠。溧阳城里有太白楼,溧宜交界渡济桥水因寺中,有李阳冰书写,李白撰文的《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石碑(现存宜兴文化馆)。溧城镇所属李白圩村、李白桥等等,均是诗仙李白在溧阳留下的唐韵足迹。
作品是一成不变的,纪念物是时毁时兴的。政权更迭,时光流逝,草木荣枯,后浪推前浪,读者也是一代又一代的,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永远不变的。李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李白留诗存迹溧阳,是溧阳的历史宝藏,世人传颂他的故事、人品和诗作,这是溧阳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从李白文化中,特别作为溧阳人,从李白留存溧阳的唐韵精神风格中,汲取传承儒道的优秀文化精华,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是大有益处的。
李白在溧阳有诗歌十三首和《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文一篇。能否此有定论,亟待有识之士赐教。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