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玉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传国玉玺”,传说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一方镌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篆字的玉玺作为传国之宝。这方玉玺历经秦汉三国魏晋直至五代,最终下落不明。以后历史上就经常有所谓传国玺出土,尽管这些上交给朝廷的“传国玺”全都被认为是赝品,但各地献宝依旧乐此不疲,相关文献记录层出不穷。话说在溧阳历史也曾发现过一枚玉玺并送交朝廷,这事见于清人蒋良骐纂修的史料长编《东华录》中,原文如下:
康熙四年十二月,两江总督郎廷佐报:十八日溧阳县民浚河获玉玺一颗,上有篆文“人心惟危”至“允执厥中”十六字。命贮内库,赏获玺人顾起龙等各银伍拾两。
这枚据说疏浚河道时出土的玉玺上面所刻的十六个字,语出《尚书大禹谟》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是帝舜交代大禹的政治遗言,大意是人心险恶,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后世尊称这句话是儒家文化中的“十六字心传”,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这方玉玺被郎廷佐上交清廷后,清廷似乎也很重视,将此玉玺收入皇宫大内并拨银子奖赏了发现的人。
民国时期徐珂编撰的清代掌故逸闻汇编《清稗类抄》中增加了这件事情的后续,《清稗类抄》是这样记录这件事情的:康熙丙午正月,江督郎廷佐奏称溧阳民人顾起龙等浚河获玉玺,篆文“人心惟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遣官赍送至京。圣祖大悦,命贮内府,颁重赏有差,并宣付史馆。时有知其事者,谓印为明弘光时新造,南都既陷,一中官怀之而逸,值追者急,乃瘗之于此也。
据说当时有知道内情的人士,向康熙皇帝提意见了,说这方玉玺不是古玺,而是南明弘光小朝廷新刻的玉玺,那会儿南京刚被清军占领,一个南明宫里的太监怀揣这方玉玺跑路时,将这方玉玺悄悄埋在那的。其实从文献中记载的玉玺形制来推断,这玉玺的确老不到哪里去,这一点当时人心里其实也明白,不然不至于就这么往仓库一扔就没下文了。至于说是不是南明的宫里流出的,也是无从查证的事情。不过当时正值康熙初年,也正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社会人心不稳,这个时候一枚刻有圣人治世之法的玉玺突然冒出来并进献给朝廷,暗示了满清得天下是顺应天意,其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的文物价值,对于刚坐稳江山的清廷来说可谓是个大大的吉兆。所以说没准这是郎廷佐安排手下演出的一幕进献祥瑞的年度喜剧也不是没有可能。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