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竹箦镇前马村委(原前三大队)有一个生产队叫小巷队。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这里住有21户人家,约100人左右。其中陈姓占17户,其余蒋、苗、黄、沈姓各占1户。陈姓户多人众,杂姓势单力薄,可他们和睦相处,从不以强凌弱。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从不与人斗。陈家吃馄饨会送碗蒋家,黄家吃团子会送几个苗家,这种礼尚往来习俗,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在这其乐融融的和谐环境下,正值出嫁的芳龄少女也不愿嫁出本队,比如,蒋家的兄妹与苗家的姐弟结成连理就顺理成章,而且成了当地的佳话。
在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中,更有人懂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陈文书老人家住三间土墙茅草屋,拖男带女,穷得叮当响,但他省吃俭用供儿子念书。孩子也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他们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没有辜负长辈厚望。文化大革命前,小巷里队就出了四位一流的大学生。
其中就有陈文书老人的两个儿子。陈夕福,1957年考取浙江大学,学成后分配在中国纺织部工作,研究员。陈锡芝,1962年考取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学成后分配在重庆军工102厂工作,而后又到常州冶金厂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副厂长。还有蒋和松老人的女儿蒋风仙,1965年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沈阳机电学院工作两年,又到瑞士进修两年,学成后分配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教授。还有苗福生老人的儿子苗富荣,1965年考取武汉大学,学成后分配在武汉应城化工厂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研室主任。
一个人口将近百人的小生产队,文化大革命前竟出了四位大学生,了不起。恢复高考后的几十年里,小巷里又出了十多位优秀大学生,可谓鸾翔凤集。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黄鸿福老人的孙子辈黄跃忠、黄跃晖兄弟俩从1997年开始就把生意做到了多米尼加,现在又在格林纳达等国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盛典之际,原小巷队社员黄跃忠等五人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庆祝大会、阅兵、国庆招待会、国庆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现任格林纳达华人华侨联谊会会长的黄跃忠,说到自己作为海外侨胞受到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侨办邀请,参加庆典活动,他用“倍感荣耀、倍受鼓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积极做好各项侨务工作,为更好地服务广大侨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是小巷里教育和人才状况的概貌,我们相信,溧阳更多的地方一样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小巷里不过是许多地方的一个缩影。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