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闲聊,说到了教育孩子的话题。一位朋友感慨万分:前几天,上高一的儿子回家说别的同学都买了手机,他也想要一个。本来想考虑考虑再说,谁知他妈当时就满口答应了,第二天就给儿子买了一个智能手机,比自己用的都好。另外一个朋友接过话茬说,是啊,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从小衣食无忧,啥也不缺,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说到底还是没吃过苦,不知道珍惜啊。
朋友所言极是,我的儿子也是如此。作为工薪阶层,我的家境不算富裕,但我和妻子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玩具、图书、食品等,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虽然儿子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和我小时候比起来是天壤之别,但儿子的幸福感却远远没有我小时候强烈。我小时候正处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父母哪里有闲钱给孩子们买玩具、图书,就连看一场露天电影都是一件奢侈的事。记得小时候,每逢村里谁家有了喜事便要放场电影以示庆祝,往往是再有十天半月才演电影,可孩子们便兴奋地把这一消息传得满天飞,然后掰着指头盼望着那激动人心的那一天。有时候听说邻村或者更远的村里放电影,几个伙伴摸黑跑四五里路跑去看,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看一场露天电影得到的快乐、幸福和满足感,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而我的儿子呢,生活在一个商品极度丰富的时代,不用经历焦急的盼望和漫长的期待,很容易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过不了多久就很快对这些东西产生厌倦,久而久之渐渐失去了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以为常”。其实,不止是小孩子,我们这些大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能力也在慢慢消失,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 “习以为常”的状态之中,从而心生烦恼,疲惫不堪。比如,对于自己拥有的健康身体习以为常,对于“行有车,食有鱼”习以为常,对于爱人的关心呵护习以为常,等等。很多时候,“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虽然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过着殷实的生活,正是这些“习以为常”充斥心中,让我们失去了那些看似琐碎平淡却美好幸福的东西。
幸福和快乐是没有办法强行感知的,所以,若要改善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先失去、再感知。我有一个朋友,儿子“三代单传”,自然被家人奉为掌上明珠。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让他的儿子成了“小胖墩”,更养成了任性、挑食等诸多毛病。后来,朋友听从一位教育专家建议,费尽周折做通儿子的思想工作,暑假期间和儿子每人骑一辆单车出了一趟远门。一路上,朋友和儿子白天骑行在荒郊野外,沿途没有饭店也没有超市,饿了就简单吃一些随身带的东西,晚上呢,睡在简陋的帐篷里,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甚至连手机都没有信号。朋友不断地鼓励儿子,等结束十几天的旅程回到家里,朋友的儿子瘦了黑了,言行举止却像换了一个人,知道关心爸爸妈妈了,也改掉了乱花钱的毛病,朋友和妻子对儿子的喜人变化很是欣慰。朋友告诉我,那一趟骑行是他这么多年最有意义且收获最大的一次,那段时间让儿子懂得了珍惜,知道了家的温暖和生活的幸福。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