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梅岭玉作为良渚文化玉料来源的佐证,5月27日—28日,梅岭玉与良渚文明学术研讨大会在天目湖畔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考古学会、溧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溧阳市梅岭玉文化研究会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考古界权威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梅岭玉与良渚文明。
与此同时,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以此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牵头与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考古学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启动了溧阳文明探源工程。
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学者在天目湖镇梅岭村探源梅岭玉与良渚文明
专家学者主题发言
《溧阳小梅岭玉矿及周边古遗址调查报告》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馆员闫龙通过调查,摸清了小梅岭玉矿矿脉走向,采集了矿脉和矿坑的坐标、照片等相关信息,并采集小梅岭的玉料,送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科技检测,以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小梅岭周边地区的调查,发现和确定遗址8处,其中马家浜文化遗址3处,商周遗址3处土墩墓1座,唐宋遗址1处,确定上世纪80年代发现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地点。
《蒋庄出土玉器的初步分析》
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田野考古所所长、副研究员庄丽娜从蒋庄遗址出土的梅岭玉玉器等情况入手,分别从出土玉器材质、器类和材质的相关性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出土玉石器质地鉴定及源区分析》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博导朱文斌从良渚文化与玉石器的渊源、出土玉石器的鉴定方法、蒋庄遗址出土玉石器鉴定、玉石器材料来源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
《江苏溧阳小梅岭玉料的初步科技分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陈天然从小梅岭玉矿的地质背景、小梅岭透闪石玉料以及蛇纹石玉料的科技分析三个方面,证明溧阳也出产高质量蛇纹石,使大家对小梅岭地区的玉矿资源分布情况有进一步了解,也为古代蛇纹石玉的溯源问题提供了相关线索。
《梅岭玉与良渚玉器:从选料、生产到使用的初步线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从选料-生产-消费、选料-生产-使用(流通)两个角度,阐述了梅玲玉矿蛇纹石类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揭示了梅玲玉透闪石类玉矿同良渚早中期刻纹玉器的潜在关系以及资源、技术、权力的表现方式。
权威专家开展学术研讨
中国考古学会、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文物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上海市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文博单位长期奋战在考古科研第一线的权威专家从各自角度就进一步挖掘梅岭玉作为良渚文化玉料来源等方面作了总结性论述,现场各位专家互动交流,学术氛围浓厚。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导赵辉总结发言:通过此次对梅岭玉矿的实地考察,我们对梅岭玉产地周围的环境、玉矿的质地等方面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具有较大帮助。关于梅岭玉的详细数据和资料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相关考古工作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同时,建议把梅岭玉遗址考古纳入“考古中国”文化探源工程。
梅岭玉玉雕作品展示
梅岭玉遗址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长、研究员 林留根
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工程师钟华邦在溧阳与广德庙西交界处的宜溧山地,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因为玉矿具体位于梅岭村,故将该玉命名为梅岭玉。
良渚时期的玉璧、玉琮、神人兽面纹徽记等代表了当时手工艺的最高水平,那么,当时的玉料从哪里来?溧阳梅岭玉矿遗址提供了发现线索,但一直停留在地质调查以及《山海经》《禹贡》等文献的传说,就像江苏省考古所所长林留根先生所说:“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并不是对梅岭玉做一个定性,而是将‘梅岭玉’这样一个传说与考古工作结合起来,将考古研究运用到对梅岭玉的研究中来,从而推动溧阳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本次考古调查发现和玉料分析,梅岭玉的特征同良渚文化很多玉器相似,而以溧阳为中心,在方圆不到150千米的范围内密集出土良渚玉器。梅岭玉遗址为江浙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软玉矿遗址,专家们推测这里可能是良渚文化玉料主产地之一。梅岭玉矿遗址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梅岭村西北约 300 米处的采石宕口处。该遗址主要由1处梅岭玉矿和1处明清遗址组成。梅岭玉矿采石矿洞现已废弃,仅存10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大宕口长18米,宽9米,小宕口长6米,宽2米。梅岭玉矿床分布在燕山期庙西花岗岩与古生代二叠纪镁质碳酸盐外接触带中。品种有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等。
近年来,良渚文化的玉器发现数量巨大,特别是以溧阳为中心出土了大量的良渚玉器。自1989年溧阳梅岭玉发现以来,基于溧阳梅岭玉大体特征同良渚文化玉器相似的情况,且作为江浙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软玉矿,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推测溧阳梅岭玉是良渚文化玉料主要产地之一。为此,我市高度重视梅岭玉矿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经申报于今年3月份成功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市启动文明探源工程
溧阳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溧阳,中华曙猿的发现打破了人猿起源非洲说;梅岭玉作为良渚文化玉料来源丰富了江苏历史文明谱系;金瓜子述说着伍子胥开凿春秋运河的悠久历史。在溧阳,先民逐水而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考古为探源佐证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物。
我市文明探源工程是今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部门的创新工作之一,旨在以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为主要手段,揭示我市文明起源以及地域文化的变化发展。同时,对重要文物古迹进行提档升级,积极宣传文化遗产品牌知名度,为文旅开发融合提供基础,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提供依据。该项工程是为了证明溧阳本土文化的“家谱史”,更是实证江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具有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一环。不仅向世界讲好文明起源的溧阳故事,同时也为溧阳市民增强文化自信,为我市文旅融合、文旅兴市贡献文物工作人的力量。
作为江苏省内唯一拥有两处大遗址的城市,近年来,省文旅厅、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对溧阳给予了大量支持,帮助我市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上兴镇子午墩土墩墓、蒋笪里土墩墓、唐代瓷窑遗址、古县城址、溧城镇东滩头等重要遗址先后出土文物及标本近万件,发掘出土文物数量创造了常州市新高。我市配合江苏省考古所开展了文明探源工程,着重推介了梅岭玉矿遗址、大运河溧阳胥河段等一批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为丰富江苏文明标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