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筛箩的老李

□ 张晨镛

2019-04-30   阅读数:1221   本文字数:1317  

 

筛箩是筛米粉和面粉的工具,溧阳人称为绷筛。筛箩制作是用毛竹片攀成光洁的圆形筛筐,满上筛网布,在内圈上一层毛竹片绷紧固定,筛网布要绷得紧凑、平整。筛网布有绢丝、罗纱、麻丝布等多种,根据筛网布孔眼的大小有粗细之分,常用的是每英寸40孔、38孔、16孔。因为筛网布门幅是一米,每平方米制作九个正好合料,所以一般筛箩直径约一尺。筛箩使用久了网布会磨损,老鼠爱咬沾了粉末的筛网布。筛网布是易耗品,破了,筛筐却完好,需要更换网布才能继续使用,这就是满筛箩。在农耕时代,使用石磨石臼磨粉,筛箩是必需的工具之一,它使用广泛,因而满筛箩行业也很受欢迎。每年入冬,到了炒炒米制作炒米糕的季节,炒炒米的师傅就得准备专用筛箩,这种筛箩直径大,筛网用绿纱,需求量大,是一笔不小的生意。

溧阳东门大统华附近住着一位满筛箩的老李师傅,老家在盐城盐都北蒋,今年93岁,中等身材、清瘦、慈眉善目。他从小跟随师傅学手艺,以满筛箩为主业,兼做蒸笼。他的师傅偏爱江南水乡,常年在苏锡常一带经营活动,后来定居于无锡。李师傅学成以后,在老家娶了媳妇,买了一条带篷盖的小木船,单独外出经营。夫妇摇橹撑篙,弄船驾舟,风里来雨里去。白天走街串巷,出售筛箩,代客满筛箩,晚上栖身于小木船上。当年出售筛箩,每个四角,满筛箩三角。收益虽然不高,但积少成多。

李师傅最大的家当就是那条小木船,他非常爱惜木船,常常整修,定期起水上油。这条船给他经营和生活带来方便,船上生活并非悠然自在,在刮风大雨,河水暴涨季节,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一次行船时与别人大船碰撞,李师傅被撞下河,折断了两根肋骨,差一点丢了性命。

作为一名手艺人,李师傅常常以满筛箩为例,感叹手工行业的兴衰。满筛箩行业曾经是一项吃香的手艺,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也生意不断。他年轻的时候,每到一个集镇或者大村子,马上会围上一群大妈大婶小媳妇,生意一桩接一桩。自从农村普及了带有铁皮筛板的小钢磨,筛箩使用少了,满筛箩生意渐渐清淡。

文革前,溧阳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俗称四清运动,消灭个体经营,割掉资本主义尾巴,李师傅在溧城镇租赁房屋,全家告别了水上漂,上岸定居。1966年,溧阳城里一夜冒出几个手工业者组建的小型集体经营组织,其中县前街光明照相馆对面的红旗五金小组就是李师傅等六个个体手艺人组成。他们聘用了兼职会计,建起账本,由溧城镇手工业管理局管理。在五金小组,李师傅一干就是五年,其间李师傅目睹满筛箩生意渐淡,于是想方设法,与同事们一起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李师傅用铅丝编织筛砂用的筛子,再用毛竹丝做成结实的边筐,结实耐用。有几年,农村流行养绿萍,李师傅编织捞绿萍用的大号铅丝笊篱。凡是顾客需要的大小规格铅丝筛子,李师傅有求必应。

1971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成了城镇居民下放农村的集结令。溧阳城里手工业者合作小组成员,尽管他们自食其力,每月定期上交税款和管理费,还是作为吃闲饭的城里人下放农村。李师傅全家,包括三子二女,一锅端下放到杨庄公社小河大队。虽然家搬到了乡下,李师傅一家仍然依靠经营老本行生活。

1979年,下放户落实政策,老李一家又回了城,开始新的生活。他在江南春市场租赁了摊位经营,直到江南春市场改造,没有继续租赁经营场地,老俩口才算歇业养老。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