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里的武事武人

□ 邓超

2018-09-11   阅读数:2319   本文字数:2092  

 

江南崇文,北方尚武。

溧阳出过科举场上的“三鼎甲”六人,出过进士185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过去人谈的是《四书》《五经》,辩的是正史野史,吟诗作画、弹琴吹箫、赏花饮茶,这仿佛才是雅事。“三代不读书,等于一圈猪”,民间的俚语,直接表达了崇文的乡风民俗。

武术,又称国术,也是老祖宗传下的国粹,强身健体也好,惩恶除暴也罢,好像总和“江南”搭不上界。本地人称武术为“拳脚”,好像总和“江湖”沾边,总是觉着有一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人莽汉,争强好胜,打斗角力,冲冲杀杀,较劲比试!“打拳头佬”成了武者的通称,也成了“卖狗皮膏药”的代号,如此偏见成见,也是重文轻武习俗沿袭的结果。

溧阳,与武术无缘吗?

查阅县志,与“武”相关者廖廖,只有光绪续志上“艺术”一辑,记胡景春一人,有点意思。

胡景春,溧阳人,年少时是位卖油郎,有位山东人是位道家,天天买他的油不收钱,道人受了感动,教授给了他秘门异术,能挟击双丸,能像巾帕一样飞腾空中数十步,这类本事他掌握很多种。

胡景春一次到陕西做生意,夜里住宿在山中一位孤家老太婆家中。老太对他讲,这地方多强盗不便过夜。景春回答:“我如住下死于盗贼,如行走则死于虎狼,难免一死!不如坐以待命吧!”他向老太索要水数十碗,一只脚着地口诵秘诀,把水全部喝了下去。过了一会儿,有强盗二十多人来了,指名道姓地喊:“为什么还不快快开门,乖乖把货物送上!”景春出门,突然尽腹中之水喷之,二十多个强盗全部僵扑倒地,如被绳索捆缚动弹不得!一群人哀求说:“我们知道你是胡大师,只是和你闹着玩玩的!”景春乃释放他们,盗众千恩万谢而去。

胡景春在家时,他的儿子想试试父亲的本事,于是装成盗贼进攻,景春不知实情,以为是真盗,行施武术制止。他儿子大呼“心痛!”气绝身亡。他这时才发现是儿子胡闹,赶紧念咒施术解救,但为时已晚矣!

明朝正德年间,有以刘六为首的流寇盗贼猖獗,官府招募智勇之士予以打击,乡亲们推举了胡景春,但此时的景春年龄太大了,官府没同意,但由此可见他在地方上武术界的威望。八十多岁时,胡景春才去世,这在当时已是高寿了。

武林轶闻,神秘莫测。武人武事,代代相传。

幼时我家住戏馆子附近的大同巷,知道杨家院有位武术名家叫狄兆龙,碑林巷里有位大师傅叫金凤山,他们都是浑身本事的高人,带了不少徒弟。狄兆龙长须飘忽,仿佛仙人!金凤山铁塔一座像金刚,走路呼呼生风。两人都在中医院里做医生,医治跌打损伤,骨折筋扭。后又听说公园花房里还有位高人叫王永昌,人呼“王老头子”,也是一身的好功夫!

年幼无知,也想习武。5岁时因竖蜻蜓上墙,腿被小师傅一压,小腿骨折,在床上躺了几个月。后也学“十二路谭腿”,两路不到,便打不下去,没有那个毅力。记得妹妹曾由父亲介绍去拜金凤山师父学过,什么“朝天蹬”,什么大洪拳,曾去灯光球场表演过,只是后来也没坚持。

国学和国术,江南和江湖,还是有区别。后来知道,习武也是要有慧根的,你不是那块料,练也白搭。

多少年过去,小城里的武事渐少,而那时的武人却记忆犹新:夏文彬、孟小保、丘炳坤、房楼保、蛮子伢、刘国良、管志松……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功夫,每个人都有传奇,都是那个精神狂热、物质匮乏年头我们心中的偶像和大侠啊!

小城,那时很小,城里人碰面几乎都脸熟,于是武林中的武人、武事,便发酵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便衍化成夏夜竹床上纳凉的演义!

我那时知道的武林,也只有这些。

2007年4月2日,“史式八卦掌溧阳研究总会”首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天目水庐召开。作为该总会唯一的“特邀记者”,我有幸列席会议。我看到全国各地竟有这么多八卦掌的爱好者前来聚会,其中,还有来自国外的弟子。我惊讶狄兆龙先生在推广史式八卦掌这项国粹时,所做的大功德。我惊讶小时候在家门口看到的“转圈”,竟在各地有这么多练习者。我惊讶史式八卦掌竟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多种功法。我惊讶江南小城里竟隐居着这么多的八卦掌高人高手……

九子寻母剑、龙形八掌、指路拳、粘身枪、八卦掌、八卦刀、鸳鸯钺……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登台表演了各种拳法器械,令人眼花缭乱。狄兆龙先生的长髯飘逸的照片挂在墙上,看着大家的表演他在笑,在满意地笑……他播下了种子,今天结下了果实。

家门口的这位大胡子爷爷,让人肃然起敬。

我碰到武术家协会会长戴水保,每次都惭愧脸红。我不是记者,他却“特邀”了我。我从小就见过狄先生、王先生、金先生,但我却没能为小城武术做点什么,写点什么,为史式八卦掌记点什么,难为情!

记得在那次会上,我认识了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认识了武林作家高飞、洪本烈,也向他们讨教了一些八卦掌的渊源故事。一晃八年过去了,我想不揣冒昧,也该写点什么了,特别是关于史式八卦掌的,哪怕是只知只懂点皮毛。

史式八卦掌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溧阳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武艺无止境,自强永不息。”这是狄兆龙先生的嘱咐,文化亦无止境也。

狄先生、王先生诸前辈已仙逝多年,作为局外人,我想,对于史式八卦掌而言,现在值得探讨研究的是如何继承推广的问题,而不必去追究谁是嫡传、谁是正宗的细枝末节。作为八卦掌传人,应不辱使命,不负师望,将小城的武术瑰宝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