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的奇才,如王质在《于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书舍人奋起荒凉寂寞之乡”,但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16岁,他通过了乡试,走出迈向仕途的第一步。18岁,在建康从蔡清宇学。22岁时,“再举冠里选”。 绍兴24年(1154),他23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得中状元,这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登上了政治舞台。能在同时代人才济济的文人中脱颖而出,他必有不凡之处,除了才华卓绝,更有潇洒倜傥的气质和英伟不羁的性格。
大约是1162年春,张孝祥自建康回宣城途经溧阳时,旧地重游,再次驻留三年前曾到过的三塔湖三塔寺。站在船头欣赏湖光山色,吹来阵阵春风,就像纤纤素手拂过面颊一样温柔,丝丝绿柳,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边春草,林间春鸟,心情十分惬意。船家大哥倒是热情爽快之人,一路闲聊,不觉时光飞逝。午间,船家夫妇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用溧阳方言邀孝祥共进午餐。看到他们恩恩爱爱地谈笑风生,顿觉五味杂陈,想起几年之内因坚持主战,两次遭罢官,情路更是坎坷,不由心生感慨,连叹数声。
遥想金兵南下时,北方人民纷纷渡江避难,孝祥亦随父迁居芜湖。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姓李的少女,两人很快相爱并同居,并于1147年生下同之。由于家族恩怨和其它原因,李氏一直未得到张家承认。在考中状元后,孝祥不得不将李氏和张同之遣送原籍浮山,李氏遂在浮山无奈地出家,做了当时颇为流行的道姑,抚育幼子,最后凄然而终。李氏的经历,正像歌中所唱的: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念奴娇》就是送别李氏和幼子同之所作。尽管后来他对这个早年的爱人一直怀念不已,也希望“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像传说中的患难夫妻一样破镜重圆,但这毕竟只是幻想而已,一直生活悱恻之中。这一段伤感的姻缘令人不胜唏嘘。
绍兴24年,孝祥一举取得廷试头名,被任命为临江县令,在赴任路上经过一个女真道观,天气渐晚,留宿一夜。闲游时巧遇20岁的女道士陈妙常,姿色出众,举止文雅,精通诗词,善弹琴瑟,是个色艺俱全的美人,不由得为她倾倒。于是他便向观主提出拟娶妙常为妾,想一齐带往赴任的临江。观主征求妙常意见时,她写了首词婉言谢绝之。孝祥看了,觉得妙常不但词写得好,而且是个有个性的超凡脱俗的女子,认为婚姻不可强求,便断了这一念头,第二天早上独自赴任去了。不久,妙常偶遇才子潘必正,一见钟情,孝祥还不计前嫌,为他们证婚成全这一旷世姻缘。这一曲无果的相遇让人扼腕叹息。
张孝祥的婚事为天下所瞩目,迫于曹泳逼婚压力,他于1156年另娶仲舅之女时氏为妻,她虽温柔美丽,却体弱多病,加上夫妻间若即若离,不到5年便香消玉殒,孑然一身。这一份短暂的姻缘使人痛心不已。
好男儿志在四方。幸而为官期间,自己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还算颇有治才,政绩卓著。橹声轻轻响起,善解人意的东风,饱含深情的杨柳,让他又忆起在抚州曾身先士卒,干净利落地平定了兵乱,离开时父老夹道相送的场面;在平江,他惩治大姓奸商,收缴其米仓,第二年饥荒,用收缴的粮食接济灾民;浙东大水,两次上书不催积欠,朝廷从其所请,使得万千灾民得以生存……“人面不知何处去”,这里的湖光看到过三年前的自己,而他却见不到曾经的故人。登上寒光亭,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自由翱翔。如今的他深谙世态炎凉,对一切世事早已看惯,对功名富贵唯存淡薄。美不胜收的风景,开阔着他的心胸,就这样挥笔而就《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已然在大自然的恬淡闲适中乐而忘归。
起起落落的政事,清疏淡远的情怀,哀婉凄清的故事,都已随风而散。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爱情能化蛹化蝶呢!孝祥爱着,痛着,或许只能独自在漫漫长夜里用回忆疗伤,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38岁就英年早逝,可叹,可惜……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