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在田园,在乡村,在溧阳

——《溧阳牧歌》序

2018-01-31   阅读数:1193   本文字数:1436  

□ 钱栋

 

 

走得久了,就会回头看看。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路上走了几十年,我们开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怀念青砖灰瓦墙面斑驳的老家,在霓虹闪烁的街头怀念深蓝色的夜幕和远村的狗吠。《溧阳牧歌》一书的出版,就是对乡村的一次深情回望,对故土的一次集体倾诉,对溧阳乡村发展的希冀与期待。

本书收集了近50位作者的78篇文章,分田园诗画篇、乡村烟火篇、耕读传家篇三部分,每一篇文字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真情实感的流露。如《山村炊烟》中写道:在玫瑰色的晚霞映衬下,一丝半缕炊烟在座座农舍上空袅绕如梦,舒卷自如,像山村朴素的旗帜。远远的青山笼罩在暮色中,牧歌唱晚,牛羊归来……《董家舍的轮船码头》中写道:通了汽车、停了航班后,我非常想念坐船进城的日子。那么安稳,那么惬意,那么悠闲自在,像是躺在摇篮里……《炒炒米》中写道:村南村北,屋顶的烟囱青烟四起,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芝麻、花生、麦芽糖、炒米混合起来的香甜味道,我们小孩三五成群,又奔走在通往香甜味道的村中小路上……作者们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满满的乡恋、乡愁与乡情。

乡村,占据着几代人的记忆。不管走多远,我们都会记得老家大门上那鲜红的春联。没办法,我们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有些东西已嵌入生命,无法剥离。

乡村,是农耕经济之根,中华文明之魂。工业化不能忘记乡村,城市化也割不断乡愁。所以,近年来,从新农村建设,到村庄环境整治,再到美丽乡村建设,自中央到地方都在频频出招。在前几年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去年江苏又提出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目标,旨在复兴乡村,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溧阳有幸跻身江苏省5个竞争性试点县之列,溧城镇八字桥礼诗圩村、上兴镇余巷牛马塘村、别桥镇塘马村、戴埠镇戴南杨家村4个村庄已列为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为展现溧阳乡土村落生活形态的生动有趣,体现溧阳农村手工副业和现代产业的特色成效,呈现农村富裕后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共荣,溧阳宋团城文化研究会于2017年8月初发起了《溧阳牧歌》一书的征稿活动。可以说,这也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一次动员会、诸葛会、鼓劲会。在此,我要感谢各位作者的积极参与。每个人对乡村的热爱、关注和坚守都是一种支持一种鼓励,本书汇聚大家的热情、智慧和力量,让读者看到的是传承和建设溧阳特色田园乡村的希望。

细细翻阅此书,我们既能看到已经消逝的田园诗画、乡村烟火,也能触摸到乡村复兴的未来。《亳上老农的小确幸》《王洪星的根雕世界》《百年豆腐香到今》等文章反映出在溧阳这片土地上,热爱土地的精神、传统精良的手工乃至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一直生生不息。《江海清的种田经》《日日春的“梅”好约会》《桂花香满芳芝林》《社渚青虾那些事》等文章,则让我们看到现代农业产业在溧阳的悄然崛起。这些就是我们建设现代特色田园乡村的根本和底气。

看得见过去,才能摸得着未来。站在新时代的这个节点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传承过去,桥接未来,把乡村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观、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保护好传承好,把乡村落后的生产模式文化环境改造好建设好。

“我想有个家,在田园,在乡村,在溧阳”。作为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我在乡镇工作了十多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那片土地。所以,我熟悉热爱乡村,更愿意更乐意借这一契机,负责守责尽责,和大家一起投身这场乡村复兴运动。

书中,中国作协会员葛安荣的《老舅和竹篮》一文结语写道:我仿佛听见一曲新田园牧歌!

是的,一曲新田园牧歌!那就是——

在溧阳广袤的土地上向大家呈现精神焕发的农村、活力四射的农民、生机勃勃的农业。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