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翼金璇
12月10日,“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排名”网上疯传,前三名分别是高淳话、溧阳话和丹阳话,其次为南通话、苏州话、江阴话、泰州话、大丰话、扬州话和盐城话。
排名一出,引来众多反响和争议,有江苏其他地方的网友质疑自己家乡的方言也很难懂,为何没入选;而南通、丹阳等地的网友则纷纷表示,自己家乡的方言才是最难懂的。
笔者日前采访了研究溧阳方言的专家史建明,他研究溧阳方言30年,并编纂了《溧阳话》这本方言词典。史建明认为,这样的排名并不值得骄傲,从方言形成历史角度看,甚至有时排名越前,越说明当地落后,与外界交流太少,方言变异太慢。而且所谓难懂,也缺乏统一标准,纯粹是个人感受。这样的排名可供一乐,却绝不能当真。
专 家 分 析
溧阳话为何难懂
专家为你讲讲透
12月11日,在溧阳市茶亭桥王家村的史建明老师家,笔者与他聊起了溧阳话,他直言溧阳话作为吴方言太湖区毗陵小片的代表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古声调,当然难懂了。
史建明说,网上最近走红的江苏十大难懂方言排名,他也看到了。还有丹阳、南通等地的网友留言,争着说自己家乡的方言才是最难懂。可他认为,方言难懂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从方言形成历史角度看,难懂意味着落后,越难懂,说明这里越欠发达。从这一点看,排名前三位是高淳话、溧阳话和丹阳话,还是相对客观的。
他说,方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大家所说的哪个好懂、哪个难懂,一般是以普通话为参照的。但个人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不同人对难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溧阳话难懂,是因为它保存了很多古汉语词汇和古声调。
稍懂点吴语的人都知道,吴语比较轻柔、动听,比如“阿拉上海人”,“倷伲无锡人”,“哈伲常州人”,但溧阳方言说出来语气就相当硬,甚至有点“霸气”———“老子家溧阳人”。再比如,溧阳话里鸡蛋叫“咯咯”,容易叫“易哉”,外人乍听,根本不懂说的是什么。而溧阳话“雪白莲花”,直接把各地网友弄晕了,有人说是“雪白的莲花”,有人说是“形容花美”,就连部分常武地区的本地网友,都说听不懂。“雪白莲花”多形容皮肤白嫩光洁,相当于常州话的“雪白粉嫩”。
他说,溧阳话在语音、词汇特点等方面,更符合隋唐时期古汉语的韵律,保存了古声调“平上去入”四声,且各声阴阳共8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平上去”三声;用普通话读唐诗会觉得韵律不对,用溧阳话一念就能合仄押韵。
一个地区的方言是否难懂,也与对外交流息息相关。就拿此次排在第一的高淳话来说,其所属地区面积小,人口少。高淳人在与外部交流时,多数说普通话,当地人内部交流全说高淳话。对外交流得少了,外面听得懂的人也就少了,自然觉得难懂。溧阳则与高淳不同,溧阳人口比高淳多,且与周边地区和城市交流频繁,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和农家乐,外地人大量涌入,能听懂溧阳话的人渐渐变多了。说白了,讲的人多了,懂的人也就多了。
溧阳话难懂还有一个原因,在溧阳话内部,也存在着差异,也就是俗话说的“十里八音”。
史建明说,现在的溧阳话分成了东片和西片,西片受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影响,越来越变异,而东片则仍是吴语为主。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否定副词“不”的发音,西片说“不要(biao)”,东片说“勿要(fiao)”。外地人听起来,会感觉东片比西片的话要难懂。
而且语言的发展一般受地理、移民和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古时候,溧阳是丘陵、高岗和沼泽地带,环境闭塞,文化欠发达,人口很少,使得原始土著溧阳人的语言是最难懂的,像西汉的刘向曾选编了一首这一带的民歌,到现在都没人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溧阳经历过多次战争,接受过多次北方来的移民,方言不停受到北方方言的冲击和影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变化多了,当然也就更难懂了。
史建明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言向普通话趋同是大势所趋,网上的方言排名不靠谱,纯属娱乐。
发 展 脉 络
溧阳话的前世今生
3次受北方官话影响
通过史建明的讲述,溧阳话的发展脉络变得清晰,它的发展与北方方言的多次南下密不可分,现在更是承受着普通话的“挑战”。
溧阳话的发展:封闭环境里的被迫更新
溧阳方言具体产生的年代,现在暂无资料可查,但是史建明认为“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语言”。根据《溧阳县志》记载,从沙河、茶亭等地出土的石斧、石刀与陶器等文物证实,距今五千年前,溧阳就有人类居住。
历史上,发生在中原的三次大规模战乱: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乱,使得中原地区的大批贵族纷纷南迁,因此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溧阳地区的方言也因此3次受到中原地区北方官话的影响。语言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使得当地人纷纷向贵族学习北方官话,溧阳方言与北方官话融合发展。
太平天国期间,溧阳地区战乱很多,人口从60多万锐减,男丁只剩3万。直到1912年的数十年间,随着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溧阳地区人口才大幅增加到25万多。
外来人口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河南信阳,挑着担子整村整家地搬来,占领了溧阳的丘陵、高岗等无人区域,形成了自己的族群。并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溧阳河南话。另一部分来自苏北兴化和里下河地区,他们摇船而来,占领河滩,与溧阳当地人杂居。因为没有田地,这些外来人多靠捕鱼、砍柴以及被当地人雇佣打短工为生,因此社会地位较低。为了不受歧视,改变自己低人一等的地位,他们积极学习溧阳方言,努力融入溧阳当地文化,同时又顽固地保有了原来的方言特点。
溧阳是丘陵高岗和沼泽地形,环境封闭,语言发展变化较慢。受到中原多次战乱影响,才被迫与北方官话融合,自我更新发展。
溧阳话的特点:古朴博大生动风趣
现在通常意义上的溧阳话,是以溧城镇及其周边乡镇为代表,属于吴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既有吴方言的基本要素,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明显特征。
溧阳话里有28个声母,40个韵母。史建明认为,溧阳话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汉语中古(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在他看来,溧阳话古朴、文雅,生动形象,而且不乏风趣幽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溧阳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汇。且不说老一辈口头上常挂的“仁兄”、“贤弟”和“老侄官”,也不说目不识丁的老太嘴里的“倘说道”、“譬想道”和“为之道”,就光说“易哉”,便可略见一斑。“易哉”是普通话里“容易”的意思,“易哉”本来是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单音节形容词“易”,一个是文言语气词“哉”,溧阳人就把它固定起来并且保留了下来,与“容易”相比,颇显古朴、文雅之风。就连上海学者奚渭明,都专门撰文盛赞“溧阳话雅得很”。
至于一些俗语:如用“七人轴出成屁丘棍”,把水车上的大轴做成装粪便篓子的支撑棍,形容大材小用,也是生动风趣。这样的例子,在溧阳话里实在太多了。
为 你 推 荐
想说一口溧阳话
照着这本词典学
史建明是溧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与人交流,总会不自觉把话题带到溧阳话上,否则便“话不投机”。他自觉最大的成绩,就是编撰了《溧阳话》这本“溧阳方言词典”,既填补了溧阳地区方言文化的空白,又可供爱好者学习参考。“有了这书,连老外都能学溧阳话了”,对此史建明很是得意。
史建明1954年生,镇江师专1977届中文系毕业,1980年起在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他在教学中发现,当地学生学习普通话比较困难,就在暑假到溧阳地方志办公室,想借阅溧阳方言的书,研究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可惜《溧阳县志》里偏偏没有“方言”篇。机缘巧合之下,史建明受邀编撰“方言”篇,半个月后,3万多字的“方言”篇终于写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溧阳人,大学毕业30多年来,史建明一直有整理研究溧阳话的念头。2006年再看“方言”篇,他发现里面有好些错误。于是他受溧阳市多方面的委托,当年开始编撰溧阳方言专业书,原本想叫《溧阳方言词典》,嫌太正规,改成了《溧阳话》。
为写好这本书,史建明一天都不休息,自己开车去全市8个镇,找最年长的人聊天,记录。不管是隆冬还是酷暑,大半夜想起一个词语,他立马从床上爬起来做记录,甚至会把老父亲叫起来一起研究。有一年春节全家去厦门过年,他还把所有资料都随身带着,大年初一就坐在电脑前忙碌。
历时4年,这本承载着溧阳方言和本土文化的书终于出版了。这本书对溧阳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方言发展情况进行整理研究。它的问世填补了溧阳地区方言文化的空白。
越深入研究溧阳方言,史建明越觉得溧阳人了不起、溧阳话了不起。30多年潜心研究溧阳方言,他无怨无悔。别人看来是方言很枯燥,他反倒觉得是一种乐趣,因为方言是祖祖辈辈积存下来的文化,也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载体。学好溧阳话才能真正了解溧阳。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