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村

———续老村纪事之十三

2012-08-20   阅读数:8362   本文字数:2964  

■赵善坚

把姓,在中华姓氏中是罕见的姓氏,全国现有把姓人口仅二万多人,较多集中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区、永登县、天祝县一带。江苏则主要在溧阳、宜兴之处,宜兴的把氏又是从溧阳迁徙而去,因此溧阳是江苏把氏的源头。那么,溧阳的把姓源头在何处?

就在溧阳城东门不远处的把家村。把家村坐落在溧阳至后六的公路旁,村前设有公交车站台,站名就是“把家村”。探其村名,是由把姓而来,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绿树四合、房舍俨然,与其它村庄别无二致,但如果追根溯源,追溯该村先前的历史,探寻把氏家族的由来,就会发现这个村庄鲜为人知的历史及其一段尘封多年的记忆。

“我们把氏家族是九世高昌国王的子孙。”把田芝老人的这句话,撩开了七百多年前村庄的帷幕,同时也展现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代的历史星空。

老人所说的“高昌国王”,是指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亦都护者,高昌国主号也,意为神圣的陛下,或云为幸福之主。”

高昌回鹘王国建于866年,其王城(就是现在的高昌故城)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国王冬季深居吐鲁番地的火焰山下的王宫,盛夏移住夏都北庭避暑。多年来与唐王朝为戚,并与唐公主联姻,与辽、宋皆和。1132年后受控于西辽七十多年,至1209年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的斤,亲王之意)与国相仳俚加普华谋划后,斩杀西辽少监,归附大蒙古国成吉思汗。次年,被成吉思汗册封,认作仅次于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的第五子,成吉思汗还将女儿也立安敦公主嫁给了他。“太祖以公主妻之,自是世为婚姻”《新元史·氏族表》。之后巴而术阿而忒的斤随蒙古军攻打花剌子模、波斯、西夏等,战功显赫。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之后的亦都护一直跟随着蒙古军南征北战,为蒙元立国作出重要贡献,其国王(亦都护)世尚蒙元公主。“畏兀儿亦都护享有与蒙古王室世代联姻的殊荣,以驸马诸王的身份,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联姻的蒙古公主地位较高。嫁给畏兀儿亦都护的蒙古公主都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公主,最早的也立安敦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女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婚,却感动了畏兀儿亦都护。阿剌真公主是元太宗窝阔台的亲生女儿,还有不鲁罕公主与八卜叉公主是姐妹,都是窝阔台的孙女,其他几位公主也都是蒙古黄金家族的直系公主。”到元仁宗时,勅封时任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纽林的斤为高昌王,并以金印赐之,设王傅之官。其王印行诸内郡,亦都护印行诸畏兀儿之境。

1257年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之孙马木剌的斤嗣位后,于次年4月,随元宪宗(蒙哥)南下伐宋,抵六盘山,后又攻击四川合州。

马木剌的斤生有二子,长子为火赤哈儿的斤,至元三年(1266年)继承亦都护,尚娶巴巴哈儿公主(定宗皇帝贵由之女)。至元十二年(1275年),都哇、卜思巴等率兵十二万围火州六月,不解,亦都护应都哇的要求,以女妻之,都哇解去。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秋,遭北方军(西北叛王)突袭,寡不敌众,力战而死。高昌王城毁于战火,王宫被迫迁往甘肃永昌。元世祖对其子孙称赞火赤哈儿的斤的忠心不二,并鼓励其他官员也像他那样忠心于朝廷,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写到:

尊贵的薛禅可汗一天在宫中与黄金世系的诸太子谈话时,以其金口宣旨道:为官员的不论谁都要像[火赤哈儿的斤]那样[对国家忠心不二]。听说原出的五的斤中的一个去平原未回。我把此事[一直]放在心上。让他算作我们家庭[的成员],为此之故今后应以兄弟之礼[相待之],[并把他列入]我们的黄金世系中……

薛禅可汗即元世祖忽必烈。

而就在都哇、卜思巴等率兵十二万围火州六个月这年,火赤哈儿的斤的弟弟(名字待考)也随元军统帅伯颜自襄阳南下。元军绕过南宋重兵驻守的郢州,直达长江北岸。至元十二年(1275)正月,元军渡过长江,沿长江向东推进,跟宋军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会战。三月攻入建康(今日南京),并以此为南进的基地,分兵四出,攻降了溧水、广德、镇江等地。冬十一月攻打常州城,宋廷知州姚訔(溧阳姚氏后裔)与城中军民顽强抵抗,坚守多日,终于失守,常州遭元军的血腥屠城(《老村纪事·古渎村》有所记载)。与伯颜统帅共同作战的高昌王(火赤哈儿的斤的弟弟,也就是溧阳、宜兴把氏始祖把把公的父亲)坚决反对元军屠城,愤懑地对伯颜说:“国之所重在民,获城屠子,争城何益?”伯颜不从,王掷剑曰:“吾不复与天下事矣。”遂策马而还。

火赤哈儿的斤之弟约在1286年继承高昌王位。他生有四子,长子雪雪的斤继承了高昌王位。其后王位又九传其位,直到和赏在位时,已是元朝末期,洪武三年(1370年)内附明朝,诏授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世袭其职。

次子禅封为梁王,四子的于思任监察御史。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三子把把公(凤台公)。据把氏后人把立军先生说,把把公是溧阳、宜兴把氏的始祖,为蒙古经义科进士。元朝元贞年间(1294—1297)任江东廉访司副使(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市)。为官清正,政绩显著。秩满还朝,朝廷嘉奖晋左丞,士民赴阙请留,朝廷遂命永仕江东。把把公在任期间间,见溧阳地僻民淳,面山背湖,山清水秀,心仪此地。于1297年,在溧阳的林下(现在为溧城镇东门把家村)买下此地,并用把字作为后裔的姓氏确立下来。

把把公择地溧阳是否还有另一原因?这也是我们心存不解之处。无独有偶,在溧阳城北不远处的沙涨村,如今还聚居着一支来自高昌回鹘王国贵族偰姓的后裔。据溧阳《沙溪偰氏宗谱》记载,他们的祖先为高昌回鹘王国国相(上文已叙,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的国相为仳俚伽普华):“偰氏本突厥语部众之贵族,自唐以来,世相畏吾氏,畏吾氏之国,实古高昌地。”

至元十六年(1279)仳俚伽普华之孙沙里的威任溧阳路达鲁花赤(官职名,地方军政长官),后与偰文质买下了如今的沙涨之地,并将哈剌普华之墓从山东滕县迁移在此。从此改姓为偰,并定居在沙涨村,繁衍生息至今。

把、偰两族在此之前君臣相交、世代友好。后代把氏、偰氏都在溧阳同期永久定居,并在溧阳同期确立本族的姓氏,这之间隐约显示着有必然的联系。也许是把把公在江东任职(管辖溧阳)之时,沙里的威才来溧阳任达鲁花赤;也许是沙里的威在溧阳任职,把把公来溧阳与之共同约定,聚居于此。这当然只是一种分析与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把、偰来溧阳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把把公之定居把家村后,三世单传,直至第四世把仲彬,生有士宜、士信、士聪、士忠四子。长子士宜、四子士忠传十一世后,现已失传。现今溧阳、宜兴把氏多为次子士信之后,已传至25世。主要聚落在溧阳东门把家村,南门把家园,后六薛垫漕;上沛把家村,汤桥铜塘头;宜兴牌头,新芳桥。季子士聪之后主要在南门史家村。

把士聪,自小天资敏捷,十六游邑庠,十八登永乐甲午榜乡举。为仁和县训导,后升襄府伴读,“讲学明伦,作人造士,士风为之大变。朝廷闻征,辟为襄王传左右”。但任职八年之后,士聪因思亲之顾,上疏退而归养。明英宗(正统皇帝)嘉其孝行,赐以绢帛,旌其所为,并下书为之建造“登云坊”孝廉牌坊。该坊是溧阳城东门的过街牌坊,三门四柱,上面是木雕而成,下为石柱砌立,中间两柱有石狮相守。此坊在1950年时因东门街拓宽改造方才拆去。

在“登云坊”不远处(原人民医院处)建有把家祠堂“崇本堂”。三间三进,祠堂四周空出五丈之多。可以想象当年祠堂的威严和规模,直到嘉庆年间南边做路才被占用二丈。

把氏家族是来自北方的色目人,兴于元代,衰于明朝,许多地方的色目人曾在元朝败落后招致灭顶之灾。但把氏家族(包括偰氏)在溧阳能安然度过,这一方面说明他们早以融入地方,与地方和睦相处,另一方面也说明溧阳民风淳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