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催化化学的开拓者

———记中科院院士彭少逸

2012-08-20   阅读数:1572   本文字数:2429  

■钟炳路发今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彭少逸,1917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江苏溧阳。父亲是清末秀才,受家庭的熏陶,他童年时代就开始背诵诗词歌赋,并十分喜爱京剧,拉得一手好京胡。他没有上过小学和初中,一步考入省立高级中学。1934年,17岁的彭少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武汉大学化学系,从此在科学救国思想影响下,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39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过两年助教。1941年他到重庆,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任副研究员,获专利成果一项。抗战胜利后,他随厂东迁上海,改行搞有机合成。1944年他考取了公费留学。1947年至1949年,他在美国几家工厂的研究所里度过了两个年头。

新中国成立后,彭少逸毅然回国,受聘为大连大学教授,时年32岁。1952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任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从事色谱和烃类催化转化研究,致力于催化科学的研究工作。很快便在合成汽油芳构化及铂重整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从而获195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57年,彭少逸被错划为右派,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在色谱和分析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

1961年,彭少逸调到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一直在该所工作。当时,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刚从大连搬迁到太原,处于创建时期。他对该所的学科设置、

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倡议,对该所以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1962年至1967年这五年时间里,他除了继续从事色谱和分析研究外,还致力于轻柴油中萃取芳烃的工作。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很快建厂成功,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彭少逸又致力于催化科学的研究,他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在一碳化学、烃类转化、吸附与扩散、多相催化动力学以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理论性和应用性成果。这段时期内他共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两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和重大成果奖各一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博士生十多名。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是彭少逸在学术上建树最多、硕果累累的时期。由于彭少逸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由于他在科研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同年又被任命为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科学技术规划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化学理事、山西化学会理事长、山西科协副主席、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现任中科院化学学部常务委员、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等。

彭少逸的科研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创立中国色谱研究新方法。彭少逸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从不满足于模仿,而是立足于创新;从不满足于阐明,而是着眼于寻求事物的本质。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他

在色谱领域里获得大量创造性的成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彭少逸就致力于色谱研究,创立了若干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例如油品中烃类组成的分析方法,当时油品中烷、烯、芳烃在国内只有传统的分析方法,彭少逸根椐硅胶对这些烃类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并利用碘及碘化物与这些烃类有不同的相互作用,创立了柱内显色指示剂快速测定油品中烃组成的色谱分析法,准确而快捷,很快为大家所采用,后来成为石油部颁布的烃组成方法部颁标准。六十年代,彭少逸又创立了薄层吸附剂快速分析气态烃的色谱方法,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先进的分析方法。此外,彭少逸在色谱理论计算上也有不少贡献,先后提出了柱色谱理论塔板高度的通用表达式,色谱保留值与半峰宽的理论模型,纸色谱的几个理论问题,程序升温气相色谱保留值的理论计算方法,用气液色谱保留值测定多孔物质孔分布方法和用吸附色谱保留值测定多孔物质表面积的方法等。这些模型和方法的建立不仅发展了色谱理论,而且促进了学科上的交叉,使色谱方法渗透到催化领域,成为多相催化动态分析的基础。

二是开创催化科学研究。彭少逸在催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就是开创了催化新材料和多相催化动态分析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理论性和应用性成果,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催化过程的成败既取决于催化剂的性能,也取决于反应工程学问题的合理解决,其中催化剂是关键。性能优异的催化新材料的获得,必将引起催化过程的新突破。上世纪五十年代,彭少逸就参加了烃类的催化转化研究。当时中国石油资源贫泛,军事工业急需的

甲苯原料不足,他根椐国家的需要,开展了合成汽油芳烃化工作,在较短时间里就完成了年产2000吨的半工业试验,取得了重要成果。上世纪七十年代,彭少逸和他的助手们根椐纤维载体的传质特性,开发成功一系列高效催化剂,大多是前人尚未探索过的新催化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当把钯碳纤维催化剂用于气体净化脱氧时,由于采用了高比表面积的纤维载体,使反应空速成十倍、百倍地增加,相应地大大缩小了反应设备的尺寸,其性能远远超过国内外同类催化剂的水平。这一催化剂于1984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已广泛用于氢气和氮气中微量氧的脱除,在半导体元器件等生产上用来提供优质保护气体。在这同时,彭少逸和他的助手们还研制成性能优良的纤维氧化铝,获得中科院1984年科学技术二等奖。他们还成功地开发出两种以纤维氧化铝为载体的高效催化剂,

分别用于裂解汽油中双烯的选择性加氢和远红外辐射器废气燃烧净化。这些催化剂具有高效和高选择性等优点,均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彭少逸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是对多相催化剂动态分析的研究。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比较简单易得的的设备在接近实际反应条件下对催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做深入的探讨。彭少逸与助手们利用此法建立了描述反应、吸附、扩散行为的统一理论模型,较为满意地阐明了烯烃加氧与加氢脱硫等反应和分子扩散过程,使原来只能描述吸附和扩散过程的动态分析方法发展成为可以同时描述反应行为的新技术,大大扩充了该法的应用范围和功能,把前人的工作大大推进了一步。如今,彭少逸正致力于超细粒子催化剂和催化分离的研究。他力求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有所创新,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追求新目标,不断做出新贡献。

彭少逸晚年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