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蔡中郎及蔡文姬

□ 王晓浏

2021-03-01   阅读数:2380   本文字数:1750  

溧阳焦尾琴公园于牛年春节开放,百姓闻讯,纷至沓来。夜晚,焦尾琴公园内流光溢彩,琴声悠扬,使人感到如梦如幻,成为溧阳市民春节期间的赏心乐事。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如今作为公园之名,彰显其与溧阳不同寻常的渊源。据 《后汉书·蔡邕列传》载: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因为人正直,耿介直言,在朝中难以立足,避身远害“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隐居于如今的苏浙皖交界——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读书、著作。据史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因桐木被烧时发出的脆烈之音不同寻常,被蔡邕抢救下来制成一琴,因琴尾“犹焦”,故被时人名为“焦尾琴”。今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冈峦起伏间,仍可见青桐木成片生长,而观山与羡山之间的一座小山上,蔡邕当年的读书台遗址犹存,有关蔡邕的故事仍在当地百姓间流传。

东汉“董卓之乱”期间,董卓独擅朝政。知蔡邕乃当代名士,加以拉拢,蔡邕“称疾不就”。董卓大怒,施加“灭族”威胁,蔡邕迫不得已,而董卓对其“甚见敬重”委任侍御史,转尚书,三日连升3级,拜左中郎将——蔡邕由此被后人称为“蔡中郎”。董卓敬重蔡邕才学,待遇优厚,注重发挥蔡邕所长,“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蔡邕亦趁机提出些对国家时局有利的建议,但少有被董卓采纳的。蔡邕曾有“遁逃山东”的想法,被人劝止。

董卓专权跋扈。司徒王允与众大臣合谋诛杀了董卓。董卓被诛,京城士卒皆欢呼万岁,百姓歌舞于道。王允犒赏军士,设宴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蔡邕并未表现出对“董卓伏诛,国之大幸”的称贺,而是“言之而叹,有动于色”。王允斥其对董卓“怀其私遇,以忘大节。”有同于董卓余党而问罪,蔡邕请求戴罪续写《汉史》,未被允许。蔡邕死于狱中,其撰写的尚未完稿的《汉史》不了了之,“未见录以继后史”,成为东汉以来史家的一大憾事。

蔡邕已死,其家属遂因战乱流离失所,其女儿蔡琰字文姬,历经磨难。

蔡琰博学多才,精于音律,书法得其父真传,端庄飘逸。早期嫁河东卫仲道,仲道早亡,无子嗣,蔡琰回其父家。董卓之乱后,南匈奴乘机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所掳掠并生有二子,在匈奴生活十二年之久。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平定北方,因与蔡邕有文学书法之交,见故人蔡邕无子嗣,遂用金璧将蔡琰从匈奴赎回,嫁给董祀。不几年后,董祀犯了死罪。当日曹操正宴请公卿名士,蔡琰不顾天寒地冻,赤着脚披头散发为董祀求情,其陈情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不禁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如今降罪文书已发,奈何?”蔡琰道:“丞相有骏马千匹,猛士如云,何惜匹马,拯救一垂死之人乎?”为蔡琰的真情和哀痛所震撼,曹操赦免了董祀。曹操又问蔡琰:“你家原有古籍甚多,如今尚存乎?”蔡琰答道:“当初我父留下书籍4000余卷,遭战乱流离失所,所存无几,于今我所记仅400余篇。” 蔡琰谢绝了曹操派人协助的建议,凭其过人的记忆,以精妙的书法,将其父蔡邕所著逐笔写下,送交曹操,所有篇章毫无谬误。

蔡琰与董祀共度余生,时或魂牵梦萦仍在异域他乡的亲生骨肉——不通音讯的二子。感慨身世,伤感悲愤之余,蔡琰作《悲愤诗》二首和长诗《胡笳十八拍》。

北宋文豪王安石有感于蔡文姬的过人才华及悲惨身世,作长篇集句诗《胡笳十八拍》,风格沉郁苍凉,别饶蕴藉,于此节录与友共享:“中郎有女能传业,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生抱恨常咨嗟。”

写蔡琰被掳西去路上:“身执略兮西入关,关山修阻兮行路难。水头宿兮草头坐,在野只教心胆破。更备雕鞍教走马,往往惊堕马蹄下。”

写蔡琰在异域生有二子,不意有幸“归汉”,且喜且悲:“自断此生休问天,生得胡儿似弃捐。一始扶床一始坐,抱携抚视皆可怜。那知远使问姓名,引袖拭泪悲且庆。悲莫悲兮生别离,悲在君家留二儿。”

写与子痛别时刻:“儿呼母兮号失声,依然离别难为情。洒血仰面兮诉苍天,知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写此生难遇,梦中与儿相见:“燕山雪花大如席,与儿洗面作光泽。恍然半夜天地白,闺中只是空相忆。点注桃花舒小红,与儿洗面作华容。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风。”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溧阳地处江南,人文荟萃,焦尾琴公园的建设,是溧阳发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一个别出心裁的新亮点,值得点赞!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