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迪)8月5日上午,走进上兴镇社会福利中心,记者看到,这里院落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老人们有的坐在长椅上闲聊,有的则通过无障碍栏杆进行自我康复训练,一派和谐静谧的氛围。今年3月,经过公开招标,这家公办养老机构正式由民营的汤桥医院运营管理。作为我市首家农村“公办民营”的敬老院,该中心专业优质的服务得到了上兴村民的青睐,“变身”后经营至今,入住率明显提升且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公办养老机构诸多弊端 “养老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11家公办养老机构,其中1家为市级社会福利中心(全市首家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其余10家分别分布在10个镇区(除昆仑街道)。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村五保户和城市三无老人,拥有床位1450张,共入住老人778人,床位空置率为46.3%,其中五保户和城市三无老人705人,占入住老人总数的90%。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彩票管理科科长胡鑫告诉记者,多年来,公办养老机构在承担特殊困难群体老人的养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养老模式出现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管理水平欠缺这三方面。
在这个背景下,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今年年初,市民政局和市人大、市政协组团到常州新北区、江阴、浙江德清等地调研当地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健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方案》,其中重点是建议建立农村区域性特困对象供养中心,引入专业的养老机构统一管理。今年3月,市民政部门又与上兴镇、市卫计局多次沟通,将上兴镇社会福利中心委托给民营的汤桥医院进行管理运营,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上兴镇社会福利中心的服务质量。同时,市民政局领导还多次到现场开展专题调研,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公办民营’为农村养老注入了新的能量。”据胡鑫介绍,目前,我市有资质的养老护理机构可提供生活照料、餐饮、文化、康复、老年用品等服务,满足老年群体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除做好辖区内特困供养对象的养老服务外,还能满足辖区内农村老年人的就近养老需求,大大提高了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率。
“养老”与“医疗”实现并轨 “公办民营”初显成效
记者在上兴镇社会福利中心一楼公寓房间内看到,这里每个房间配备空调、电视,卫生间的马桶设有安全扶手,方便老人使用。二楼活动区域配有多功能厅、娱乐室、医务室、洗衣房等。“我们24小时值班,各房间均有呼叫系统,老人一旦有需求或遇紧急情况,工作人员可及时到位。”汤桥医院院长张国告诉记者,该中心采用医养结合的方式,增添了多名医疗人员,做到一般小病有医救护、有药可用。而张院长多年经营汤桥医院,其本人也从医20余年,医疗护理保健经验丰富。
实行“公办民营”后,除了本地户籍的三无和五保老人,上兴镇社会福利中心还敞开大门为有需求的社会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据介绍,该中心有床位110张,目前共有61位老人入住,有20人是来自社会老人和部分医院转出的需要康养的对象,82岁的上兴镇村民谢国庆就是其中之一。“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资源!孩子工作都忙,不想给他们添负担。在家还得自己做饭,不如在这里吃现成的。”谢大爷笑着说,他来这已有4个多月,对这里的设施、环境、服务各方面都很满意,他打算一直住下去。
谈及“公办民营”养老模式的前景,张国显得自信满满:“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来我们这里不仅可以得到医疗服务,还能享受专业的照料,但如果送去医院则将面对一笔不小的护理开支,这对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来说相当吃力。”对于这一点,刚入住上兴镇社会福利中心的李奶奶深有体会。她的老伴上个月因摔跤送到城区医院住了一星期,刨去住院费,120元一天的护理费已让其身负重轭,而该中心半自理老人一个月的费用却只需要1600元到2000元。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而政府为服务买单的同时,还将对敬老院的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评估,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运营。”胡鑫坦言,诚然,上兴镇被列为我市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试点地区目前已初显成效,但“公办民营”这一模式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要待各项机制管理成熟完善后,才会逐步推广。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