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迪) 晒“日光浴”就能发电、自动调节建筑温湿度……日前,溧阳高新区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这个省内首个“孤岛运行”的绿色零碳建筑,生动诠释着我市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今年以来,溧阳高新区依托全国县域第一的动力电池产业和全国知名的智能电网产业等主导产业优势,以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科创平台为技术创新支撑,重点打造“两网一中心”,即智慧能源网、智能运载网和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场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近零碳园区示范样板。
在溧阳高新区创智园内,一条宽16米、长500米的光伏道路已进入建设尾声,这是第一张“网”——智慧能源网中分布式光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装机容量可达1.88MW,铺设的光伏板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00万度。
智慧能源网是以“锂享小镇”为核心枢纽,建设包括全省规模最大微电网、工商业新型储能系统、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光伏球场、光伏道路、万亩渔光互补等6个场景应用,串联起了丰富的城市场景和工业场景,助力低碳减排、提高能效。
苏控集团新能源部门负责人周诚介绍,智慧能源网共规划铺设光伏面积超720万m2,装机总量超560MW,通过“光伏+”和“储能+”等场景应用,每年生产绿电超5.6亿度,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45万吨,实现光伏发电100%就地消纳,绿电占比超40%,微网内用户能源成本下降20%。
溧阳高新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05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连续5年位列全省省级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第一位……倚靠强大的产业体系与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溧阳高新区打造的近零碳园区沃土上已是万木葱茏。
“6大场景内所涉及的产品覆盖‘发储送用’全部环节,都是MADE IN LIYANG,且都来自园区企业。”周诚介绍,例如“源网荷储+冷热协同”产业园型微电网和光伏道路中的光伏组件来自时创能源;储能方面,配置中科海钠最先进的钠离子电池以及时代系企业生产的电芯,并使用华鹏变压器一体式储能柜;输送方面,使用的是上上电缆;集成应用方面,微电网能碳管理系统由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负责设计构建……
一系列场景打造集中展示了钠离子、半固态储能、超级液冷充电等本地产业链的新产品、新技术,并通过能碳管理系统串联企业与城市,助力动力电池、先进金属材料等重点产业节能降碳、降本增效,打造了“源网荷储”协同控制、自治平衡的区域典型。
第二张“网”——智能运载网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和溧阳港为重要载体,通过易航新能源船舶、速豹电动重卡、英拓电动工程机械等电动化运载装备示范应用,构建“车能路云”“车船云”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全国领先的电动智能运载场景。
两张“网”的交织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试验田,使得新能源重卡、电动船舶、钠离子电池等一批全国首创产品在场景应用中不断提升适配度,推动新技术商业化应用,培育发展电动智能运载装备等未来产业。
绿色零碳建筑是近零碳园区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记者看到,该中心的微电网管控平台可通过智能化的建筑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能源消耗等进行监控和控制,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性,还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会把园区205家规上企业以及园区的能源项目数据接入系统,包括绿电的消纳情况、碳排情况以及未来这个企业在碳交易、绿电交易方面的情况。同时,系统会对已接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展示园区总体的能耗、光储充、经济收益等数据,实现整个园区数据的‘精准感知’。”溧阳高新区智能微电网管理平台项目负责人华坚介绍,这里犹如智慧大脑,整套系统使用AI智能算法,有些企业用电超出实际需求,可通过算法实现用电量降低,减少电费开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未来产业的培育以及新物种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场景创新。溧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将以“两网一中心”为载体,坚持助力主导产业整合拓展、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成果落地,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产业落地的全产业链场景创新闭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践行“双碳”战略、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贡献创新实践。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