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文章《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

在我市引起热烈反响

□ 本报综合

2023-07-28   阅读数:593   本文字数:2539  

7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文章《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道了苏皖边界两个相邻的小山村(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洑家村和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几十年来的发展路径,解析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密码。该文章一经发布,便在我市引起了热烈反响。

 

 

社渚镇洑家村原党支部书记 王海清

 

社渚镇洑家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海清说,这篇调研文章为推进美丽社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广大干群中引发了热烈讨论。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国之大者”,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近年来,洑家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生态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收获了一系列成效。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洑家村生态环境工作,王海清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绿色资本积累与转化,衍生出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产品等形成绿色产业链,将乡村绿色生态优势转变为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完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参与下一阶段的生产,最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现代化高效高产农业格局,赋能乡村振兴。

 

 

社渚镇金山村党总支书记 刘建新

 

在社渚镇金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新看来,这篇调研文章思想深邃、指引当下,饱含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乡村建设要坚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分类分批推进村庄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大力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农房质量安全提升等建设,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满足群众精神所需,提升百姓生活品质。要巩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污治理等‘样板工程’,实现品质和风貌双提升,构建城乡大美格局。”

 

 

社渚镇金山村洑家村村民小组组长 吴士明

 

日前,金山村洑家村村民小组组长吴士明组织村民们学习讨论了《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这篇文章。回望两个相邻的山村,近30年的发展历程,大家感慨万千,充满自豪。

吴士明说,洑家村这些年把乡村振兴作为“必答题”,锚定“山两边携手奋进”目标,持续发力、高效治理,推动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

下一步,洑家村将在保持传统村落建筑肌理的同时创新突破,将文、商、旅有机融合,以此形成具有洑家标签的特色田园景观;持续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宅基地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打造各类公共服务阵地;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村民向职业农民转型,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带领村民向更富裕的生活前进。

 

 

上兴镇龙峰村党总支书记 余庆贵

 

上兴镇龙峰村党总支书记余庆贵说,《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这篇调研文章,为带领百姓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

近年来,龙峰村大力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精心打造蓝莓加工厂、龙峰书院、魔法工厂露营基地、拖拉机农场及采摘旅游等项目,促进龙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蝶变。

接下来,龙峰村将一如既往做优做强乡村产业,做好“蓝莓经济”大文章,实行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蓝莓种植、加工、销售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助力村民增收,持续走村民富、集体强的好路子。

 

 

埭头镇葫芦村工作专班负责人 夏正春

 

“《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我市社渚镇洑家村、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的岁月嬗变。通过记者调研走访,让我们了解到两村几十年发展变化和更新路径,感悟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密码。”埭头镇葫芦村工作专班负责人夏正春说,近年来,葫芦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深挖村庄资源,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将“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融合,把乡村变公园、田园变乐园、庭院变花园。一方面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兴旺,积极整合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乡村品牌,推动“一村一品一特色”,为乡村经济赋能。另一方面有效治理夯实振兴根基,注重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充分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再一方面绿色发展促进农旅融合,强化要素保障,发动全村村民参与,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南渡镇庆丰村党总支书记 洪骥

 

南渡镇庆丰村党总支书记洪骥说,看了这篇调研文章,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他深受启发。

近年来,庆丰村深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一步,庆丰村将积极打造更高品质的金色庆丰田园综合体。聚焦“品质稻米”,打响庆丰大米品牌。扩大优质稻米种植面积,积极推介“庆丰富硒米”等走向市场,有效打通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聚焦“品质研学”,打造特色研学基地。依托万亩丰产方资源优势,以亲子研学、农耕体验、稻米文化为特色,打造“校地共建”新模式,打通城乡融合路径。推进“吃、住、游、购、娱”产业高质量发展,带领全村人民共同描绘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画卷。

 

 

竹箦镇姜下村党委副书记 管梦倩

 

“山这边、山那边,一路走来,洑家村和下吴村既是相互学习的良师益友,又是相互切磋的竞争‘对手’。因为相互‘较劲’,才能在人居环境提升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为相互携手,才能在产业规划和发展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因为相互对标,才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匠心独运,推陈出新’。”姜下村党委副书记管梦倩说,看到两个村的岁月嬗变,不禁让她想到姜下村从一个瓦屋山下“远在深闺”的经济薄弱村到如今欣欣向荣、年年有余的富裕村的蝶变之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她说,乡村振兴之路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典型,姜下村会一如既往对标先进、认识差距、寻找不足,以党建引领强化担当;坚定不移谋求发展,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村内产业;矢志不渝为民造福,改善环境、涵养乡风、凝聚乡情内外兼修,让姜下模式也能在中国山乡巨变的史册中留下一笔。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