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不要倒在荷花盛开的前一夜。”那时我第一次听说世界上有一个定律叫:“荷花定律”。
“池塘里的荷花第一天只开放一小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会是已开放的两倍。假设到了第30天,荷花开满了池塘。那么请问什么时候荷花开满了一半?答案是:第29天。最后一天荷花开放速度最快,为前29天开放量的总和。”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荷花定律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比如不问结果默默坚持、厚积薄发、风雨中的坚韧、高洁等特性,惊叹之余,不由想起古诗文中先贤们的佳作、故事对此种精神的描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的《劝学篇》有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道出了面对远大目标时,要勇敢启航,坚守初心继续前行。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这个道理。不论是千里征途还是汪洋大海,都是由一点一点的累积汇聚而成。与其望着前方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焦虑,不如先试着迈出去,哪怕只是半步,行程也已开启。曾经读过一本书,作者的论述同样深深震撼了我:“面对漫漫长路,我们只需要把左脚放在右脚前面即可。”
李白铁杵磨针的典故告诉我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宋朝祝穆在《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写道:“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磨针溪位于眉州象耳山下,相传李白年少时未完成功课便外出游玩,在小溪边见老妇人拿着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奋发图强完成学业。铁杵磨针的场景撼动了李白,也触动了我。常言道:“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去的人不多。”浅显的道理却发人深省。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其八》:“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启发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性格正直刚毅的“诗豪”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但他坚信被贬之人不会像泥沙般永远颓废沉迷,历尽千辛万苦、万变淘沙之后,终会见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诗人诗风气势恢宏、骨力雄劲,读完感觉充满活力与斗志。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乐观开朗的精神让人折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让我感受到了坚韧与抗击打性:扎根破岩中的竹子,基础牢固,因此并不害怕各个方向的猛风吹刮,无论受到多大的磨难击打,都依然坚定强劲。郑板桥为官期间,造福百姓、深受爱戴,但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时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使得他耻于折腰,于是便毅然辞官,回扬州以卖画为生。此诗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之作,一个“咬定”、一个“任尔”都体现了诗人的耐磨耐挫、品性高洁。
不论是现代的“荷花定律”,还是古人诗文中的佳句都体现了做事时,在勇于尝试以后要持之以恒,无论多么艰辛困苦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终会见到花开满塘的美景。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