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天目湖

□ 谭观田

2023-01-19   阅读数:1503   本文字数:4453  

 

久闻苏、浙、皖三省交界的苏南,有一个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宛如人间“伊甸园”。年过耳顺的我,怀揣“一探究竟”的疑问来到天目湖安家,学作“渔樵江渚上”,观云看花……

天目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也是国家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由1958年始筑的沙河、大溪水库组成。之所以唤作“天目湖”,除地处天目山余脉和俯视如一双“天目”明眸外,还寄托着当地人“开天眼”的祈福。如今天遂人愿,“江南明珠”“绿色仙境”成了她的造化。

作为外来人,与天目湖的交往从听觉开始。当初,我曾在浙江地图上“索骥”,而她隶属的江苏溧阳市,虽是百强县、长寿乡,建县也近2300年,但我印象中只有哪一年发生过的6级地震。她所在的镇,原叫沙河镇,由于天目湖遐迩闻名,镇也改称天目湖了。

水是天目湖的灵魂,据说这里的水呈弱碱性,最宜饮用。一泓碧水,滋养着百万人口、万顷良田,支撑着每年2000万人次的旅游,近年又托起两座抽水蓄能电站。她既是当地的“大水缸”,也是发展的“聚宝盆”。在这里,天目湖也是优美生态的“展示窗”和防洪保安的“安全阀”。其水的灵动、水的柔美、水的效用将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所有臆想一一写实。

天目湖是国家首批“天然氧吧”,是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地方,蓝天白云是常客,只要是晴天,他们总会与我做伴游荡。一阵风来,朵朵白云像草原羊群,它们不仅在蓝天上奔跑,还倒映在水面中游动,“水流云不去,云去水还流。”

这里的白云不仅会出现在天上,也时常从茂林修竹中的山岕浮起。由于地处茅山断裂带,地热资源颇为丰富,几十眼温泉,散落田野山岕,御水温泉和涵田半山温泉就分别被全国温泉学会排名第一和第十。《航拍中国》镜头中,伍员山蓄能电站俨然“人工天池”,囤积着1200万吨玉液琼浆,“漂浮”在高高的山巅,还有亚洲最大的浆砌石拱坝——平桥石坝,数十米飞瀑滚滚喷雪。

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丰沛水源,来自当地常年1200毫米的降水。雨水孕育了河湖,浸养着农田,也滋润着山林。在山湖林田结合处,神施鬼设般造就了独具风貌、形态万千的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

人们常见的湿地一般是滩涂型或沼泽型,而天目湖则是山谷、 河口、林田的汇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多彩,地形地貌越发绰姿柔美。蓝天是顶,青山作墙,碧水为衬,绿树伴生;春日山花烂漫,夏天水草丰美,秋深红叶满野,冬至白雪皑皑。鱼翔浅底,鸟舞低空,活脱脱一个动植物“天堂”……天目湖畔珍藏着四处国家森林公园,两处国家湿地公园,两处国家水利风景区,它们竞风流于山里、水中和地上,演绎着不一样的山水乐章。

好山水孕育好物产,来到“茶香水甜鱼头鲜”的天目湖,“三白三黑”不得不尝。白色的白芹、白茶、鱼头汤,黑色的扎肝、乌饭、雁来蕈,都跻身“中国名菜”和《舌尖上的中国》。6只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无时不在吊你胃口。

白芹,在此生长已800年,冬来上市,春去无踪,不愧“时鲜”。其栽培农艺已成省级非遗,白、嫩、脆、爽,入口即化,炒、汆、凉拌均可成菜,如遇“彻骨粉嫩、雪白莲花”的上品,心萌怜爱,不忍烹食。

白茶,源自安吉,几经改良,“天目湖白茶”独成一系。清明前后开采,半月为期结束,以沙壤、坡地、迎阳面者为优,叶张玉白肥厚,汤色鹅黄澈亮,氨基酸极高,茶多酚最低,味香醇甘,曾特供人民大会堂。

砂锅鱼头汤,乃天目湖第一鲜,是中国美食天地的奇葩。她“原汁原味、汤色乳白、肥而不腻、鲜而不腥”。取湖中10年生、8斤左右的鳙鱼鱼头,煎黄入锅,配以8种佐料,以天目湖水为基汁,文火煨制3小时而成。享用鱼头汤极有讲究,每个部位、分食顺序均有说法,湖鲜美味与美食文化联袂来袭,美妙绝伦。白里透红的鱼肉,细嫩如豆花,绝无土腥味,若蘸醋以食,可得蟹肉之味。她由中国烹饪大师金厨奖得主朱顺才创制,自1982年接待75国驻华使节以来,得到众多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大咖的顶级好评,有学者赋诗以志非凡口福:“鲢鱼头味美,三载有余香。”

扎肝,又称扎官,是当地沿袭千年招待和考验“毛脚女婿”的老菜,也是送学子赶考的吉祥菜,意寓“做官”。她以猪肝、笋干、油豆腐和肚爿或肥肉为原料,用猪小肠捆扎后入锅焖烧而成,各料荤素搭配,其形抱成一团,糅合出的猪肉之肥、笋干之爽、猪肝之香、小肠之韧,被油豆腐“照单全收”,五味俱全,满口溢香。有人以其用材誉其为“公仆菜”——做人讲“肝肠”,共事有“肚”量,大家团结紧(紧抱成团),当官为百姓(乡下先生豆腐命),自己节节高(笋干)。

乌米饭,也叫“报恩饭”,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每年立夏前后,采山中汁水丰茂的南烛(乌饭树)叶,洗净捣汁,浸渍糯米12小时,雪白的糯米便成“黑珍珠”般的乌米,蒸煮半小时食用。乌黑油亮、清香诱人,配以白糖同食,香糯津甜;若以蒲草袋装煮,可融乌饭和蒲草两股清香,味道更佳。

雁来蕈,秋风送爽,大雁南飞,是当地人采食雁来蕈的时节。此蕈一年生两度,春为“燕来蕈”,秋称“雁来蕈”。在宋人陈仁玉的《菌谱》中,雁来蕈具有崇高的地位。她生长在马尾松下的茅草中,秋里,每当雨后,就会像褐色小伞,一丛一丛地冒出来,迄今无法人工栽培。近年来,受“松材线虫病”侵袭,当地马尾松锐减,雁来蕈的适生范围大大缩小,因量少味美,异常珍贵。传统吃法有:雁来蕈熬嫩生姜、烧豆腐、炖老鸭,是天目湖访客必食“山珍”。

吃饱喝足,有许多好去处可以溜达。天目湖牌楼,是迎客标志,也是进入度假区的“门户”。“天目湖”三字为著名书画家黄若舟先生89岁时所题,字迹刚劲,潇洒脱俗;太公山,传为姜子牙垂钓沙河的地方,山中巨石上尚存臀、足和鱼篓天然印记,高大的封神塑像护佑你“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状元阁,是全国唯一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外观雄伟,富丽堂皇,阁内留下自隋开科以来736名状元的英名和当地高校学生名册,游人登阁,神随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有江南茶村、海底世界、奇石馆……

说到运动,不要忘记去“溧阳1号公路”作次慢游,她是中国样板“四好公路”,是江苏优秀旅游公路的“N0.1”。全程365公里,穿行于无垠的田林山水之间,串联起200多处水库、农场、茶园、果圃和林地,以象征富裕、丰收与生态的“红、黄、蓝”三色“彩虹线”划开左右车道,以“小水滴”标记“版权”,她是全国第一个取得两项注册商标专利的公路。路面不太宽,不太缓,也不太直,随岗就坡,起伏有致,就山拐弯,曲径通幽;两侧芝樱、格桑花、马鞭草繁花似锦,移步换景,美不暇接;每隔一段设置驿站、观景台、休憩点,宾至如归,悠闲自在;大气取名“一号”,圆满365公里,富裕、丰收与生态的“彩虹”祝愿,令人心境舒坦,心旷神怡。寄身山水田林,品尝农家土味,聆听着远山呼唤,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心里头装满自在和畅快。

若在夏日,骄阳当空,漂流去,不失为消暑的好选择。这里的漂流不在大山深岕,而在村头田间。“竹海漂流”,在九曲十八弯中千转百回行进12华里,皮筏穿梭于沟渠两侧若冠的浓荫之下,不时会遭到其他“舰船”上男男女女的偷袭,战端一开,一场水战在女人和孩子的尖叫声中爆发欢笑。及至“流浪”上岸,一群群“落汤鸡”的狼狈模样,总会赢得村民们乐滋滋的欣赏。

涉水一般跟随爬山,这里的山统称南山,3万余亩的竹海里,长满了清净淡雅的浓浓诗意和江山如画的悠悠神韵。“吴越弟一峰”是最高处,“弟一峰”展现出他在群山中的高度与地位,“弟”字,一为谦虚,放低身段,二因身处竹海,“竹”子已长满“弟弟”头顶。

坐吊篮索道,乘地轨缆车,或徒步拾阶都可到达“鸡鸣邨”和“仙山头”。“鸡鸣邨”里,有千年古兵营、明朝大宅和早清祠堂可供凭吊与拜谒;“仙山头”顶,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金缕梅”“银缕梅”养在深闺、“金屋藏娇”;当走过“黄金桥”、一脚踏三省时,“鸡鸣三省,钟鸣六合”的山谷回响会给你来一次身心涤荡。劳顿一路,小憩“南山寿泉”,“仙水”解渴之际,一抬眼又与“中国第一寿星”像对望,不由庆幸已到了长寿的地方,而后“长寿南山走一走,活过百岁不烦愁”的祝愿伴着脚步作响。

到了夜晚,望湖岭蓄能电站引水河上的景詹沙河大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座远近闻名的“网红”大桥,骄傲地撑起竖琴般主拱,舒畅地张开放射型吊杆,铺就玻璃栈道,亮满炫酷灯光,像身披彩虹的巨龙卧波于天目湖畔,喷泉吐出链珠,群雕矗立岸然。鼎沸人声和灿烂灯光,时常将一些年长者的思绪引向60年前的筑坝现场,就是这位县委书记颜景詹,率领民工数万,在忍饥挨饿、缺钱少物的艰难岁月里,靠铁臂银锄、手推肩扛和“人定胜天”的浩然意志,用亿万垒石夯土,令危害千年的古沙河“弃恶从善”,锻就成如今的靓丽模样。饮水思源,感恩的当地人把书记的英名定格在大桥之上。

冬天,天目湖飘雪的机会比较频繁。风卷雪沫流云,抛洒进湖畔的村村落落。经雪的白描,水墨画的韵味中,一个个村庄进入童话世界。山民们全副披挂,搜寻竹林深处一个个雪融点位,挖出“一支支”嫩黄冬笋,收获起竹林又一年的馈赠。冬笋咸肉、冬笋火锅,再次点燃各家各户寒冬里的温暖和“线上线下”山珍外销的热络。外来游客则赶去积雪中“冒出”白云的地方“下饺子”,惬意俯仰在大雪包裹的温汤里,人在泉中,泉在山中,山在雪中,其乐无穷。

捕鱼在天目湖原先有多种方式,垂钓、放簖、地笼、下网,每年捕捞量在几十万斤以上……自2012年禁渔之后,捕捞方式曲寡调单,每年,经渔政批准,由水库管理部门组织一次冬捕,左右两船拉动2400㎡的大网,缓慢围拢后,择定鱼种、规格,隔日一网,虽然每网只捕300斤,但“拖鱼带水”时,依旧鱼跃人欢。鱼把头告诉我,湖里投放的鱼花与捕捞的成鱼都有严格规定,每年冬捕,只为消除危害水生态的鱼种,促使各水层鱼类的平衡。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自己寻找的快乐比什么幸福都幸福,在田家山的茶园里,你可以妆作“采茶姑娘”,吮吸天地精华的茶香;在十思园的“瓜田李下”也不必自避嫌疑,甜蜜在林田深处向你召唤;鹅家庄旁一方方旅游鱼塘里,任你捕鱼捉虾“浑水摸鱼”;在“开心农场”的牧场上,羊驼、矮马是你最温顺的伙伴;“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杨梅蓝莓红树莓,槜李酥梨翠冠梨,西瓜苦瓜哈密瓜,黄桃冬桃水蜜桃,桃李天下,莓橘枝满。地下能挖生果(花生),树上可摘白果(银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好和心态好,是长寿的秘诀,“人生七十才开始,九十一百不稀奇”是当地的顺口溜,这里百岁老人占比接近“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3倍,“家有一老,赛过金宝”是他们推崇的“幸福标杆”。

心态好,不是天生的。除了个人性情修养和社会风尚外,物质条件和健康保障不可或缺。这里经济发达,产业兴旺,全国千强镇名列前茅,人均GDP超过16万元。作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有星级酒店7家,其中,五星2家。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充足完备,社会秩序稳定井然,富裕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和安全感叠加起人们高高的“幸福指数”。

安家“山欢水笑,人寿年丰”的天目湖,目之所及,谈之所论,心之所感,让我深信“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绝非这里的传说。

也曾南北闯荡,心比江湖浪高,到末了,终于明白,“流光容易把人抛”,遥想半生风雨,红过樱桃,绿过芭蕉,“秋尽江南草未凋”……

家在天目湖,岁月静好。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