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溧阳大地稻浪金黄、瓜果飘香,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市喜讯连连,国家级荣誉频频垂青。“‘五堂一站’创品牌,乡村善治有温度”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溧城街道八字桥村、南渡镇庆丰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闪耀荣誉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带领80万溧阳人在乡村振兴加速前行中留下的铿锵足迹。
1、全国试点示范 溧阳走出一条“善治”之路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治理有效是基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早在2019年12月,我市就被定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以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前提,将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制为根本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力打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溧阳样本”。
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市建立了系统高效的协同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一线指挥,各部门多方联动、协同运行;充分发挥党建“统”的作用,以“百姓议事堂”、村规民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三大阵地,抓好体系机制建设,深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形成良性循环;注重因地制宜,改良“村改居”治理模式、改进“智+人”网格管理、改善“路+景”农村生态,不断提高治理精准度。
围绕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庄产业精美、乡村治理和美、百姓生活富美”的美丽乡村目标,我市坚持以党建作为引领,三治融合为动力,网格化为抓手,辅以“党员代办”“五堂一站”“四美社区”“楼长制”等溧阳典型特色做法,抓好体系机制建设,深入推动乡村治理模式从传统礼治向依法治理、复合治理演变,并在具体实践中提炼总结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治理模式。
“溧阳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做到了‘落实、落细、落小’,实现了工作的有效层层推进。”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在今年5月召开的江苏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研讨会上这样点评溧阳乡村治理实践。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二级巡视员王晖在今年9月来我市调研时,也对我市乡村治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溧阳乡村治理工作有实践、有特色、有成效,为全国乡村治理提供了更多鲜活经验。”
2、着眼民生“微”实事 提升群众“大”幸福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文推介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我市“‘五堂一站’创品牌 乡村善治有温度”入选。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沉到农村基层,针对村民协商议事难、养老就餐难、文化供给难、弱势群众关爱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推进百姓议事堂、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礼堂、幼童小学堂、道德讲堂和“心愿树”爱心工作站等“五堂一站”建设,统筹实施“微民生”工程,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因2014年土地确权而诞生于我市戴埠镇新桥村的百姓议事堂,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特点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一剂村民调处纠纷的“草药方”,广受社会各界赞誉。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市、镇、村三级百姓议事堂227家,设立理事3508名,实现了三级网络全覆盖。去年,我市还精心打造和推广使用“智慧百姓议事堂”微信小程序,提供“菜单式”“预约式”“线上云”等服务,把百姓议事堂建到群众身边,将相关法规政策、理事等信息公开透明化,以“智治”推动村级百姓议事堂常态化、高水平运行。
为破解“养老就餐”难题,我市从2017年开始,推进“如意小食堂”建设。除提供日常就餐服务外,“如意小食堂”还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敬老服务,打造社区老人爱心家园。如今,全市已建起39家“如意小食堂”,每天平均用餐人数超1400人。“如意小食堂”还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从2019年起,“如意小食堂”推广“餐前十分钟”理论宣讲,内容涵盖农村改革、民生保障、致富兴业、生态环保、文化服务等相关政策,有效拓展延伸了乡村治理的宣讲阵地。
另外,“心愿树”爱心工作站为困难群众送去关怀;“幼童小学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在溧阳,像“五堂一站”这样的“微民生”工程还有很多,如老小区改造、停车场建设、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公厕提档升级等,这些工程,以“普惠化、均衡化、精准化”,解决了城乡难题,增加了民生幸福,赢得了百姓赞誉。
3、“党建+”引领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今年秋天,对八字桥村和庆丰村来说,注定收获满满。
10月29日,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正式公布,100个乡(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994个村(嘎查)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其中,我市八字桥村和庆丰村2个村入选,成为全国样板。
近年来,两个村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农特产品等尽显魅力,为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在党建引领下的有效乡村治理。
2017年以来,八字桥村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紧扣“共享村落,礼诗生活”发展理念,在建设美丽村庄、发展休闲经济、带动富民增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经过数年来的建设运营,村庄环境、人文景观有了极大提升,观光农业、休闲经济已初具规模,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富美乡村之路。
“在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八字桥村坚持党员冲锋在前,组织服务在前,形成‘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八字桥村党总支书记周华看来,八字桥能有如今的成效,党建引领是关键。
周华介绍,该村积极探索“党建+网格”新模式,开展以党员先锋、网格员等为队伍的乡村振兴行动。“我们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每个网格建立党组织,党总支书记任网格督导员,党支部书记任网格长。全村160多名党员带头,配合网格员上门走访,针对村民矛盾纠纷、信访诉求、留守儿童等各方面问题,制定上门清单,通过积极引导,有效促进了村庄和谐稳定。”
眼下,在有着“苏南第一方”美誉的庆丰万亩良田中,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庆丰村也热闹非凡,除了忙碌的当地村民,还有来自各地的游客,三五成群结伴前来,看丰收、住民宿、尝美食。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游客不断、商业火爆的“网红村”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经济薄弱村。
庆丰村党总支书记洪骥告诉记者,该村脱贫密码之一是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庆丰村党总支带领党员群众奋力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党建+”振兴模式,实现了党建富民强村。
据介绍,庆丰村坚持“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入股、置换、租赁、集体盘活等方式,把庆丰村民群众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老房子改造利用、对外招商,让老房屋“活”起来,赋予旧农房新价值。改造后的房屋,不但美化了村庄环境,而且为“金色庆丰、艺术田野”农旅项目增添了配套载体,游客不仅有得玩,还有得吃,更住得下。
庆丰的村民世世代代都以种植为生。为更好发展稻麦产业,庆丰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在村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运营和开展。该村还注重延伸稻麦品牌产业链,以庆丰优质稻麦为主要原料,大力发展稻麦加工产业,并建成了面面聚“稻”面馆、庆丰馒头店、团子小姐美食铺等一批稻麦延伸产品美食店,谷类制品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八字桥、庆丰村仅是我市开展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乡村善治,让散落在溧阳153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大小乡村愈发充满朝气与活力。只要我们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乡村治理之路,溧阳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春天的故事”。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