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有情 万物有灵

——读李汉荣散文集《万物皆有欢喜时》

□ 谭利梅

2021-10-20   阅读数:1729   本文字数:1323  

 

我觉得,每一个读到李汉荣散文集《万物皆有欢喜时》的读者,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远去的故乡,想起老去的父母,想起逝去的童年。那些诗意与温暖,那些悲悯与欢欣,如潺潺的山泉水在心头汩汩流淌。

《万物皆有欢喜时》收录了李汉荣近年来创作的精美之作65篇,全书共分六辑:“我的父亲母亲”“远去的乡村和童年”“草木有本心”“万物有灵且美”“山川寂静,河流无声”“心中的月亮袅袅升起”。书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勤劳善良的父辈母辈,尘世生活中的简单与美好,在作者饱蘸真情的笔下,闪耀着温润的光芒。

在《远去的乡村和童年》一辑,文中所描绘的诸多生活场景,于我来说是那样熟悉又亲切,又感觉恍若隔世。记忆里的炊烟,故乡的老屋,金黄的稻草垛,悠悠转动的水磨坊……这些乡村风物都是珍藏在作者心底的印象,在他的笔下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在《一个古老老村消失的前夜》一文中,作者满怀着不舍与悲悯之情写了这场离别:“这一直围绕着村庄歌唱的溪流,她的歌喉将被猛地扼断,歌声怆然而止。一首古歌顿时成为绝响,永远失传;人们生命中的一泓清水,从此断流……”“我无法带着田野的露水和村庄的炊烟进城,我无法牵着一头猪进城,我无法在城市为一声牛哞为一片蛙歌为一串鸡鸣申请一个户口,我只能把你们‘处理’了……”真情流露,不饰雕琢,写出了作者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和心底的无奈,为消逝的乡村书写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哪怕走得再远,故乡的山水草木,还有淳朴的乡亲父老,永远滋润着自己漂泊在城市的灵魂。

作者的心是柔软的,笔下是多情的,这种情感,不仅仅有对故土父老乡亲的热爱,还体现在从乡间万物中去叩问生命的意义,去感受与草木同在时的欢欣。在作者眼中,白雪、夜空、蜻蜓和蝴蝶都是花和草的知音和伴侣,“与植物待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在《核桃树》一文中,作者怀想核桃树的一生伤痕累累,忍辱负重,厚德载物,不断叩问自己:“我生天地间,我也是被至大至深的天地厚德所载之物,那么,我也该载点什么吧?”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在深思生命的价值。

自然万物各有生命,给予人类诸多启示。特别是在《草木有心》一辑中,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也漫步于山间、田野、林中、水畔,我们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方和深处。作者以“万物有灵”的视角,带着思考之钥,揭示蕴含在万物身上的本真之美。他在向读者传达“人生最大的欣慰和快乐,不是在物质的追逐和满足中能够获得的……”

语言是散文的外衣,作为一位诗人出身的散文家,李汉荣擅长将优美的散文语言和跳跃凝练的诗歌语言融合在一起,兼具两种文体特色。譬如,在《外婆的手纹》一文中,结尾这样写道:“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这样的文字,读来有种很舒服的韵律感,温柔中又有力量。

?好的散文,总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这种美不仅在于作者真挚悲悯的情怀,也在于诗意的语言和丰富的哲思,更能引发读者共情共鸣。李汉荣的散文正属于此类,他灵动的笔触,为我们写尽万物之美,诉说万物之情,提示生命的真谛。难怪有人这样评价:“读李汉荣的文字便是听音,便是览画,更是读心,读一本封存在现代都市的美丽乡村童话。”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