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爱心小院创始人朱玲爱:

“我将一辈子都奉献在农村养老事业”

2021-10-20   阅读数:685   本文字数:1508  

(管倩) 在我市社渚镇有一家特殊的护理院——灵芝爱心小院。小院创始人朱玲爱专注农村养老事业,多年来帮助不少农村老人解决了养老问题。

走进灵芝爱心小院,可以看到地方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满了锦旗。小院里现住有十几位老人。“我就想住在这儿,开心!”已经在灵芝爱心小院住了4年多,现年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国荣如是说。

朱玲爱正在帮刘国荣老人按摩,她告诉记者:“老人被家人送过来的时候身体状况很不好,但是在这里住下后,他一天比一天有精神,原来只吃几口粥,现在每顿胃口都不错,身体也愈发硬朗。我还经常用理疗手法给他按摩,老爷子说,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在这儿养老。”

朱玲爱、护工和老人们相处得都很融洽。护工不仅将老人们照顾得很周到,而且经常和老人们打趣逗乐,还会为他们唱歌跳舞。朱玲爱说:“我们就是希望老人们开心,他们只有心情好,身体才会好。我们爱心小院的快乐氛围会感染住在这儿的每一位老人。”

朱玲爱原是安徽郎溪人。因父亲过世得早,家境贫寒的她在1995年嫁到了我市社渚镇木岗村。她的丈夫是二级残疾,她的公公因脑卒中常年卧床,家里的重担都压到了她一人的肩上。

2004年,朱玲爱亲戚家的一位老人想去敬老院,被拒收后遭到子女的厌弃,失去了安身之所。朱玲爱主动找到老人,表示愿意将他接回家照顾。“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农村养老为何困难重重?为何老人会遭到子女的厌弃?为何老人们不能通过互帮互助养老?”朱玲爱告诉记者。

在照顾老人的3年中,朱玲爱逐渐产生了开一家养老院,照顾更多农村老人的想法。可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她遭遇了一场车祸,右手多节手指粉碎性骨折,落下残疾。在恢复的过程中,投身农村养老事业的念头在她心里越来越强烈,但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缺少启动资金。为此,她只身外出打工,一天打三份工攒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朱玲爱利用辛苦积攒下的有限资金,又借了些钱,和家人一起创建了“灵芝老年关爱之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关爱之家逐渐成为集公益、爱心、养老、助残于一体的“爱心小院”。朱爱玲因此获得多项荣誉,她的家庭还荣获“溧阳最美家庭”称号。2019年3月,央视“向幸福出发”节目组向朱爱玲发来邀请。央视报道后,一时间,朱玲爱的爱心小院被更多人熟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爱心小院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更加规范的整改,环境也变得更好。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朱玲爱百感交集。农村老人很多没有养老金,有些甚至支付不起护理费用。“有的老人2年没有支付费用了,我都不忍心让他们走,依然留在身边照顾。” 朱玲爱说,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她也只按照最低标准收费。起初,朱玲爱一身兼任“院长”和护理,随着入住老人越来越多,她必须另请护工。这样一来,人力工资、水电费等大增。2017年,爱心小院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家人也希望她关停小院。朱玲爱却开始反思,在跑遍常州大大小小的社会公益组织后,她渐渐意识到,之前足不出户办养老的方式是不对的,借助社会公益力量能做得更长久。

在常州,朱玲爱结识了王德林等常州公益名人,他们对她的精神非常敬佩,还主动与她探讨养老事业,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现在,朱玲爱结合多年经验,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养老“三合一”模式。

所谓“三合一”模式,是一种新型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做成养老院,为没有养老金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组建志愿者队伍为老人们提供志愿服务;吸纳更多城市老人来到爱心小院一起合租,互助养老。目前,朱玲爱正在谋划模式试点,入住小院的老人只需支付部分租金,就能享受到饮食、医疗等全方位的照顾,每年还能外出旅行。

“我已下定决心,这辈子都将奉献给农村养老事业。” 朱玲爱说,一旦养老“三合一”模式试点成功,她将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农村地区,为农村养老事业探索更多可能。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