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人民政权的建立

2021-05-17   阅读数:5804   本文字数:1122  

1949年4月25日,解放军第23军69师前卫206团到达溧阳城,全歼城内国民党守军,溧阳县城宣告解放。同日,解放军溧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县军管会)成立。在69师渡江南下的同时,中共太滆分工委第一副书记张之宜、第二副书记胡惠民率领太滆留守武装人员向溧阳县城挺进,4月21日解放山丫桥,25日解放戴埠,27日中午到达溧阳县城。此时,县城内早已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庆祝溧阳解放!”“欢迎解放军!”的标语,这一切都预示着溧阳人民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随军南下的溧阳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共太滆分工委的部分同志,按照中共常州地委的指示精神,迅速重建溧阳县党政组织。1949年5月2日,中共溧阳县委员会(简称县委)成立,崔涛任代理书记,胡惠民任组织部部长,姜挹秋任宣传部部长。5月7日,溧阳县人民政府(简称县政府)成立,张之宜任县长,黄葆忱任副县长。县委、县政府各机关、部门共配备干部548人。随即,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献粮、借粮活动,支援前线作战,至月底,全县城市献粮30万公斤,农村借粮25万公斤。

在县军管会领导下,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草案)》精神,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接管、接收了国民党旧政权的财政、民政、建设、文教、军事、公安、邮电、工商、田粮、税收、银行等系统及其所属单位,清理封存国民党政府遗留的所有资金、财产、物资、档案和报刊资料等;全部留用原教育、卫生系统人员,考察留用部分警察、邮电、银行、税务系统人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按已划定的区、乡(镇)建制,组织干部深入基层组建区、乡(镇)党政组织。至5月25日,全县共建立城区、别桥、竹箦、上沛、南渡、社渚、戴埠7个区委、区人民政府;溧城、城东、城南、戴埠、南汇、横涧、茶亭、别桥、永成、宝寿、山、竹安、来苏、后周、上沛、上兴、汤桥、南渡、古濑、城西、社渚、周城、河口、河心24个乡(镇)人民政府,接管工作基本结束。

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精神,积极筹备召开溧阳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10月9日至 13日,溧阳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25人。会议重点讨论了剿匪肃特、农村减租、秋收秋种、完成秋征任务和扩大种麦面积等议题。从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溧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经3届,共召开会议8次,收到代表提案2771件,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的迫切需求。

1950年11月至1953年5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陆续组建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工商业从业者协会,分别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新建立的工、农、青、妇群众团体和工商业联合会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生产救灾、土地改革、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运动中,成为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要依靠力量,为溧阳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