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味

□ 谢 耀

2021-02-11   阅读数:1906   本文字数:937  

以前炒炒米有专门的人,只有到了腊月天,快要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是夫妻俩。

丈夫挑着一口大锅来到村头,在开阔处砌一个临时活动的灶台,将锅子架在上面。丈夫专门负责炒,妻子则去人家家里帮忙淘米。炒一斤米三分钱的加工费,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炒上一些用以过年食用。寒冬腊月里,因为他们俩的到来,整个村子一下子就沸腾了起来。主家准备好糯米,锅里烧好温开水,炒炒米的女人来了以后帮着主家用温水将米淘洗干净,倒进竹编的稻箩,用棉衣焖盖在上面。糯米焐得鼓胀发圆,松软了才能便于后面的翻炒。

过了一、两个小时,主家挑着稻箩,带着黄豆杆、硬柴火去村口排队等着炒。炒货郎把发好的糯米和着黄沙一起倒入大锅,这炒米用的黄沙是经过筛选、淘洗、晾干以后留下的细沙,是专门用来炒炒米的。米粒在锅内靠着沙子的热量逐渐发黄,“噼噼——啪啪”爆出声来,散发出阵阵清香。炒货郎赶紧连沙带米一起倒进用铁网做的筛子,下面接盆,轻轻摇动筛子,沙落到盆里,炒米留在了上面。炒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等到冷却后,装进塑料袋子就可以直接食用,既酥脆爽口,又充饥耐饿。

有了炒米就可以开始做炒米糕了。白天是没有时间的,大人们要下地干活,到了晚上,请了小阿公来家里帮忙一起做炒米糕。母亲坐在灶膛口负责烧火添柴,父亲给小阿公打下手。铁锅烧热以后,小阿公先后加入菜油和糖籽。糖籽是做炒米糕的原料之一,母亲提前就用碎的米屑到糖坊换好了回来。小阿公站在铁锅跟前,腰上围着粗布围裙,一只手轻轻地搅动锅铲。锅里的糖籽,加入些许凉水后,受热慢慢地又熔化为饴糖,随着锅铲的提起被拉出一条条深黄色的黏稠丝线,然后,他用搪瓷脸盆从塑料袋中挖一盆炒米,和作为配料的熟花生米一起倒入锅内,双手握紧锅铲不断地来回翻动。

堂前的八仙桌上放了一个大概两尺来长,一尺多宽的木框子,四边都刻着等分好了的小标记。小阿公将搅拌均匀的炒米倒入木框,开始最后的划刀定型。小阿公踮着脚,双手压住擀面杖,用力地在木框里来回滚动,再撒上红绿丝,铺上一层白糖,滚压几下,随后照着标记,用刀将它们全部切成条状。撤掉木框,趁着炒米绵软状态,还有温度,便把条块均匀地切成片,码放冷却。

如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我却愈加思念儿时的炒米和炒米糕,那是我童年记忆里的年味,是农村人无可代替的乡情。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