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一道过年菜

□ 王祖芳

2021-02-11   阅读数:4170   本文字数:967  

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吃在家乡溧阳上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黄雀卷,无疑是诸多美食中的一道传统特色菜肴。

包黄雀卷的皮子,当地人称之为“锅粔”,是用黄豆浆汁像摊薄饼一样摊成的薄如塑料纸的食材。光制作锅粔,就是一门颇有讲究的技术活。首先得选上好的颗粒饱满的黄豆,做成豆浆。锅子烧热后,在锅里倒入少量豆浆,用勺子不断舀起浇在铁锅边,谓之“浇锅粔”。在这过程中,不仅锅粔厚薄要浇得均匀,锅子的温度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在灶后烧火的人也得把握准火的大小。灶火太旺,锅粔容易焦;温度不够,锅粔很难凝成需要的固态。在灶台前操作的人不过手持一盆一勺而已,盆子里装着豆浆,勺子是用来舀豆浆的。圆形的锅粔起锅是完全徒手操作的,这手艺全靠制作者在长期的劳作中不断摸索出来。虽说这几年已有专用电炉替代了土灶,但在灶上摊锅粔的一招一式仍然不变,丝毫不能偷工减料。

一张张黄灿灿的锅粔成品出锅后很脆,一折就断,需洒些水软化一下,但洒水后又要稍作风干处理,等干湿度正好时再妥善收藏,否则容易发霉变质。

过去的黄雀卷是将黄雀和猪肉剁碎做成馅儿,拌入调料,用剪成的一张张小圆锥形锅粔包成的。黄雀,肉质细腻鲜美,骨骼松脆,确为不可多得的美食。每年收完稻谷后,此时的黄雀养得膘肥体壮,走进长荡湖边捏黄雀的人们趋之若鹜,一只只黄雀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腹中食。曾几何时,黄雀在长荡湖濒临灭绝。除了人为的捕杀伤害,当然还有黄雀无法在此地找到一块适合繁衍生息的土地的原因。

终于,多措并举,人们深谙如此图一时之快不仅自己以后再也吃不上黄雀卷,还无异于斩断子孙后辈生存之路,于是为了守住先辈们传下来的东西,并再一次把懂得吃、会吃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智慧的家乡人用家养的菜鸽代替了黄雀。他们发现将菜鸽剔除大骨头,和鲜肉和在一起剁碎后做馅儿包成的“黄雀卷”,味道同样鲜美,有嚼劲,与黄雀比毫不逊色。而且由于菜鸽随时可以买到,不必像黄雀和其他鸟类一样在秋后鸟儿们南飞前就得买回家,然后拔毛、开肚去除内脏进行腌制,因此吃起来反而更健康,吃得更放心、安心。

包好的“黄雀卷”可清蒸,可红烧,不仅是过年过节的一道必备菜,也是大方好客的家乡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而今,“黄雀卷”这道传统过年菜在嬗变中得以传承,小生灵们亦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长荡湖湿地一带,如今的长荡湖湿地公园俨然成了鸟儿们的天堂。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