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垫小学:让新市民子女爱上溧阳

2020-12-23   阅读数:1542   本文字数:1020  

 

(贡雨家) “我来自安徽泗县,那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来自云南,是苗族人,我们民族的同胞都能歌善舞。”12月21日,在我市马垫小学升旗仪式上,4位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向全校师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每周一,“在国旗下介绍家乡”,这已经成了马垫小学的传统。

马垫小学地处城东郊,是典型的新市民子女学校,也是市教育局指定的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校。这里共有来自15个省份、6个民族的390多名学生,外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我们学校的学生流动性极强,有时候一天里,上午和下午的学生人数都不同。”该校校长方建华介绍,因为学生的家长工作流动性强,不少学生上午还在上课,下午就因家长工作地转换,申请了转学。多年来,该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学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虽然马垫小学面积不大,但是走在校园里却别有一番风味。学校的走廊里张贴有我国56个民族的介绍;教学楼的墙面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记录着作者的情况和作品的含义。学校如此精心布置走廊文化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校园。

今年7月,我市首个“红石榴小屋”——王颖工作室在该校成立,并同时设立了红石榴基金,专门服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该校以王颖工作室为平台,为学生普及少数民族知识,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

“少数民族的学生天生就有表演的天赋,只要有一个舞台,他们就能尽情展示自我。”黄淑君是该校三年级的教师,她的班里有两位少数民族学生。她说,这些孩子都带有他们各自民族的特点。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释放民族特色风采。“在活动中,他们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喜欢校园。”

方建华告诉记者,在这里就读的新市民子女也许在溧阳待不了太长时间,但是学校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溧阳、了解溧阳、喜爱溧阳,在年幼的心灵里留下溧阳倩影。“今后,无论他们飞得多高、飞得多远,只要想到在溧阳生活的时光,能流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就觉得很欣慰。”

今年10月,市委统战部联合马垫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做新市民”活动,带学生们走进南航天目湖校区。六年级学生蒋雪婷在参加活动时立下志愿:“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据了解,未来,马垫小学将会持续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做新市民”活动,带学校的新市民子女走出校园,感受溧阳的大好风光,同时,学校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关心关爱新市民子女,让他们感受到溧阳的温暖。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