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近年来,市面上有关分析研究他的图书,可谓数不胜数。但能介绍其生平,又能系统总结归纳出曾氏成功之道的图书,还并不是很多。《拙诚:曾国藩生平及思想智慧精要》算是其中相对成熟的一本。
作者谷园,是中国式励志理念的开创者。此部作品系《吃透曾国藩》后,作者第二本研究曾国藩的著述。用人生经历篇和思想智慧篇两部分统挈全章,在参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从曾国藩的为人、处事、家训、修养、学习、养生等不同方面,解析曾国藩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在动因。
与历史上那些早慧的大咖相比,出身于乡野的曾国藩,少年时代天资并不聪颖。史称他一次晚间读书,背了好多遍始终没背下来,气得守在他家门外想借机行窃的一个盗贼,忍不住冲进门来,原原本本背下来后,竟扬长而去。曾国藩的愚钝由此可见一斑。年纪稍长,他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七次才中秀才,考进士也落榜两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开化的书生,却凭着他的“笨”功夫,以勤能补拙的非凡毅力,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践行中,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可资可鉴的精神标杆。
全书将曾国藩的成长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展开铺述,从锲而不舍发愤读书考取功名,到中进士点翰林,十年七迁,跃升十级,三十多岁就成了二品大员。从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主办洋务运动,到回溯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再到细细评说他的千秋功罪。作者爬梳史实,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着重从曾国藩的性情禀赋、精神气质、思想砥砺等方面,分析他在人生不同阶段,是如何忍辱负重,挺直脊梁,以其恢弘的格局,一步步走出困境,在文治武功上取得卓而不凡成绩的。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拙诚”二字既始终贯穿于他日常的行为理念、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中,又鲜明地体现在他仕途上抱朴守拙、敢于担当的治国韬略里。求学时期的曾国藩,不以这种“拙”自觉形秽,反而坚守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读书中一句话没看懂,决不跳跃到下一句;一本书没看完,就绝不选第二本。即使官至要员,在负责清点国库银两时,他依然不改身上的那股“拙”劲,为了回敬政敌的质疑,竟当众不着一纱地走进要地,终于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正原因。而在待人处事上,曾国藩则讲究一个“诚”字。他与左宗棠本同为湖南老乡,对左宗棠又有知遇之恩,按理说,左宗棠对待自己的恩师应该尊崇有加才对。可性情刚烈的左宗棠却没少与他发生过争执,对此,曾国藩始终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理性待之。在个人的修身养性上,曾国藩同样抱持着“拙诚”二字。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每日针对自身的不足,自省之后,总要坦坦荡荡地剖析自己,并一一记录下来,以警示自己。就是这样,曾国藩无论求学,还是为官,抑或做人,始终都能以“拙诚”的一面,走好他的人生路。
书中的重点,是分析品评曾国藩思想形成,进而汇聚成独到智慧的那些章节。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他的用人之道、读书之道、养生之道,由内致外,都散发出经世致用的独特魅力。从地理概念上讲,这些思想智慧的凝成,是湖湘文化渲染的结果。但站在文化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些非凡思想和智慧的产生,则是他长期研习儒家、道家、佛家等学说,精神境界逐步升华的结果。换言之,是中华文化长期润泽的产物。正如清史专家萧一山所言,曾国藩“生平的事业,完全是从学问修养而来的”。透过曾国藩的精神成长史,也不难发现,正是基于他对“巧诈不如拙诚”“天道忌巧,谦退不争”“知行合一”等儒家思想的深入领会,才最终铸成了他丰饶的人生智慧。
品《拙诚》,在明史知人的同时,已然洞悉到一种文化的力量。当然,更多的答案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求索和论证。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