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高山白茶遇上天目湖山水,当新茶种被勤劳智慧的溧阳茶农种下……佳茗已出,香飘万里。
从1997年的试种0.5亩扩增到如今的4万亩;从分散经营到打响“天目湖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从单一种植到茶旅融合……20多年来,溧阳白茶产业从无到有,茶叶制作从粗到精,茶叶销售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天目湖白茶”成了溧阳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
“四大开发”让安吉白茶在溧“开花”
众所周知,溧阳种茶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峰雪莲”“南山寿眉”等优质绿茶已闻名省内外。但声名远播、颇受消费者青睐的“天目湖白茶”其实始于九十年代末,且来自于异乡——浙江省安吉县。
1979年春,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海拔800多米的北天目山脉大溪山发现了一棵百年野生变异白茶树。这是低温导致叶绿素缺失的一种遗传变异体,据检测,氨基酸含量比绿茶高一倍,茶多酚含量只有一半。安吉经过多年精心繁育,白茶被慢慢推广开来。
当时的溧阳是产粮大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为了提升粮食产量,不仅在市域平原圩区要大种三麦、水稻,连横涧、平桥、上兴等地的丘陵山区,也要大种水稻。可丘陵山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种植效益很低。
丘陵山区该如何发展农业,寻求突破,成了当时溧阳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2年初,市委、市政府把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列入“四大开发”之一,7月出台《溧阳市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明确南山片区以茶叶、林果为主,北山和西部丘陵地区,重点开发蚕桑、茶叶、食畜禽,全市建设茶叶、板栗、青梅、名特优果品等九大生产基地。随之,当时溧阳18个乡镇丘陵山区开发计划相继制定出台。
1997年,戴埠镇李家园茶场(当时为村办集体茶场)从安吉引进了3000株白叶1号茶苗,试种植了0.5亩。2000年开始,横涧、天目湖的农户纷纷开始规模化种植白茶。当时,白茶的市场价基本在800—1000元一斤,而传统绿茶只有三四百元一斤,白茶相比本地绿茶效益要好很多。进入盛产期的白茶亩产可达18—20斤,亩均效益高的可超过2万元,近乎是绿茶10倍。同时,很多茶人也看到了白茶的另一优点:节省人工。白茶采摘早在3月底,结束于4月底,前后只有不到一个月的采摘期,用工相当于绿茶的三分之一。
多种因素的作用,溧阳开始了一场减“绿”扩“白”工程,白茶种植以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从2000年到2005年,我市南部山区开始集中示范推广白茶种植,推广面积8000亩。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市茶叶种植面积7.2万亩,其中天目湖白茶4万亩,白茶已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拥有各类茶叶生产经营主体300余家。
从绿色“小茶叶”到富民“大茶业”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富硒,好山好水为优质茶叶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形如凤羽,色如玉霜;香气馥郁,鲜爽甘醇”的天目湖白茶,愈来愈受到市场欢迎,“圈粉”无数,逐步发展成溧阳农业的主导产业。
我市通过多年的种植经验得出结论:天目湖周边是最适宜白茶生长和出产高品质白茶的地区之一。当地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小气候条件更适宜白茶的生长发育,再加上极其严格的栽种、生产管理,出产的白茶内质醇厚,品质特优。
从上世纪90年代在天目湖周边零散分布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以来,我市茶农与茶叶专家精心研究,探索出绿色、有机栽培、清洁化加工等一整套溧阳特色的白茶栽培、加工技术。
2010年,天目湖白茶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提升了天目湖白茶的品牌知名度,而且对促进天目湖白茶品质提升和产业结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为了把白茶产业做大做强,我市政府部门极为关注,给予了大力支持,精心呵护培育“天目湖白茶”品牌。2017年,我市组建了天目湖白茶科技有限公司,整合白茶产业优势资源,统一使用“天目湖”白茶商标、白茶包装、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市场销售价格、广告宣传,从丰富外延、挖掘内涵着手,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
“天目湖白茶”作为溧阳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价值逐年提升。20余年来,获得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2004年入选人民大会堂特供茶;2010年被选定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成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一;2011年,天目湖白茶被评为“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2013年,溧阳市被评为全国有机农业(天目湖白茶)示范基地;2015年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此殊荣的六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2020年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天目湖白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先后有100多只(次)白茶茶样在省级以上名优茶评比中获大奖,荣获历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有数只白茶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持之以恒的品牌争创,不仅提高了天目湖白茶的品牌价值,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更为溧阳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片茶叶带动了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现有茶园面积7万余亩。2019年,全市茶叶产量1880吨,产值15亿元,其中天目湖白茶产值超过10亿元。百亩以上茶企近150家,其中千亩以上的企业有5家;获生产许可证企业65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常州市级龙头企业10家,溧阳市级龙头企业42家。
“破题”再前行 独辟茶旅融合新路径
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区变景区、把茶山变金山……近年来,我市以茶兴业的版图仍在不断扩大,全市10多万农民因茶而起,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走进凌峰生态园,山峦叠翠,令人心旷神怡,这番美景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天目湖这边的茶园被云雾笼罩的美景,宛若仙境,很是向往,过来看看,果然名不虚传。”近日,摄影爱好者闫先生和家人结伴前往凌峰生态园游玩,漫步在茶园中,不禁连连赞叹。
茶园四季都很受欢迎,秋天的茶园依然满园是绿,只不过与春夏两季相比,嫩绿加深成了青绿。凌峰生态园负责人王国平笑着告诉记者,2017年承办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两节”开幕式让凌峰名声大噪,借助茶叶节的“东风”,凌峰生态园的知名度提高了,茶叶销售渠道拓宽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市于1991年举办首届茶叶节,至今已传承了30年,成为了我市“以茶为媒、共谋发展”的金字招牌。2020年“两节”开幕式上,我市与国内外一大批优秀企业达成了重大项目共建意向。上汽房车平台、丹麦兰德森碳化硅、法拉利天目湖俱乐部文化中心等15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66亿元人民币,涵盖科技、文旅、医养、智能制造等类别。
“许多游客告诉我,他们就是冲着溧阳白茶来的。”欣龙生态园总经理孔霄远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比往年减少了很多,为此,“五一”小长假期间,他尝试当了一回主播,直播“采茶、制茶、品茶”流程,宣传自家茶园、茶叶,推介溧阳风景。而不少游客正是看了他的直播而来,这给了孔霄远很大的经营信心。
除了企业的自主提升,我市还加大茶衍生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茶融合产业来匹配和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我市先后制定出台鼓励和促进溧阳茶舍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溧阳茶舍等级评定标准,充分挖掘和利用溧阳茶园资源,鼓励发展具有溧阳茶乡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主题精品民宿产品。继2019年第一批11家星级溧阳茶舍授牌,今年4月,我市组织开展第二批溧阳茶舍等级评定,共评出四星级7家、三星级5家。
“清风朗月·溧阳茶舍”已成为溧阳全域旅游的新品牌,让游客多了一种“打开”溧阳的方式。“青峰仙居”“岕宿”“同画里”“一生一遇”等一批溧阳茶舍应运而生,大批80后、90后前来清风朗月之中寻得一间茶舍,看竹林里的日出,赏茶园里的晚霞,安享诗意的田园生活。
作为首批四星级溧阳茶舍代表之一,轻度MildGo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迅速调整状态,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进行持续的内容发布,向游客推荐戴埠镇及其周边小众景点,借此为民宿积极引流,许多粉丝慕名而来。
在溧阳茶舍政策的激励下,位于天目湖镇的三胜村生态优势日益凸显,吸引了众多高端精品酒店、茶舍项目的集聚。总投资3亿元的王家边村高端品牌酒店、总投资2亿元的十思园精品度假酒店、总投资3000万元的隐湖居茶舍、总投资6000万元的龙海茶舍、总投资7000万元的山居客茶舍等项目都在抓紧建设或规划设计中。
如今,茶叶好卖了,乡村更美了,游客也纷至沓来,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市建成200个美丽宜居乡村,全年接待游客量达2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7亿元,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榜单,乡村旅游“溧阳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