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秋天是一个实在的季节。秋天的丰硕果实早成了乡间孩童睡梦中都在念叨的名词。
老家有句俗语:“秋后弯弯腰,胜过春天走一遭。”意思是秋天作物收获完毕后,人们会去捡拾遗落在田间里的粮食。这拾秋的好习惯,是对劳动成果的爱惜,放在生活困难时期,更是对生命的珍重。
儿时记忆中的拾秋,大多是孩子与老人的活儿。当然,队伍中偶尔也会有闲下来的青壮年。早饭后,拾秋的人们便提上篮子,扛上农具就出发了。老人和孩子一般在本村附近捡拾,少数青壮年会骑上自行车,到外村收割后的田里去捡拾。
拾秋,最主要是拾粮食,因为粮食种植面积大,到处都是。水稻稻穗、豆子、玉米都在捡拾之列。我拾的最多的是稻穗,低头在收割后的田里搜寻遗漏的稻穗。奶奶会把捡拾来的稻穗去喂养几只鸭子,指望鸭子多产蛋,一方面丰富我们的餐桌,另一方面可以换钱贴补家用。
捡豆子是男孩子最喜欢干的事情。除了捡遗落在地上的豆荚、豆粒外,他们还以在豆田里寻田鼠窝为乐。这可不是纯粹找乐子——一个田鼠窝往往能够挖出两三斤黄豆粒,估计这也是田鼠一家过冬的口粮了。
红薯由于埋在地下,隔着一层厚厚的土很难刨干净,尤其地头、垄沟旁,一些红薯秧蔓早早干枯,往往被先前刨红薯的人忽略。拾秋人只要发现了残留的红薯秧蔓,就能顺着挖出一串红薯来。即便没有发现红薯枯蔓,耐心在地里捣腾,也总能翻出一堆红薯。
棉花地里拾棉花的大多是女人,她们不但把摘花时没有摘干净的棉朵残留收入袋中,还会把没有开放的棉桃摘下带走。饭后一家老小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掰开棉桃,取出里面的硬瓣子,天晴的时候放在阳光下暴晒,晒干后照样可以弹成棉絮,只是这样的质地够不上等级,只能自留做成过冬的装备,一样保暖。油灯发出的微弱的光在黑暗中跳闪,瞌睡虫上了头,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帮我们驱散困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灯下的那一幕一直存放在我心底。
“看不够的社戏拾不完的秋。”拾秋,可以一直拾到冬季,只要你有心,愿意俯身去拾,总不会空手而归。现在,又到了拾秋的季节,只是富裕起来的庄稼人不知道是否还会“弯弯腰”?
又是一个好天气,?我真想立马投入故乡的怀抱,捡拾遥远记忆中的美好时光。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