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的喧嚣与宁静

□ 陈林保/文 蒋柏松/摄

2020-08-19   阅读数:2317   本文字数:1527  

 

古城溧阳的护城河,是南唐修筑团城时开挖的,主要由一条环绕团城的弯弯曲曲的壕沟和一条与之相连纵贯团城的城中河组成。在历史上主要发挥着军事上的防御、城区泄洪与排涝功能。这条河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护城河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感慨万分,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我有幸见证了护城河从喧嚣到宁静的华丽转身。

从小就生活在团城城墙脚下的我,深感护城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儿时看到的护城河水流平缓,水质清澈,父亲总是拉着我的手从护城河中担水回家,倒入大水缸中,再放点明矾搅拌澄清,这就是我们的饮用水。城里人每天的生活也离不开护城河,家家户户洗菜、淘米等日常生活都在码头上进行,特别是到了傍晚码头上洗刷锅碗瓢盆和女人们用棒槌捣衣的响声此起彼伏,呈现的是一派为生活而忙碌的景象,码头上也是发泄人们情绪的地方,有眉飞色舞说笑的,有愁眉苦脸诉苦的,也有怨天恨地开骂的,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愁都写在脸上。这也是那个年代护城河河边上特有的码头文化。

护城河曾滋养着我们的生活,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为了改善生活,解决饥饿问题,我们兄弟三人经常下护城河摸鱼、摸虾、摸蛤蜊、摸丝螺等以解燃眉之急。在每年的汛期,城里捉鱼的人丝网、抛网、搬网等全部用上,但凡遇到翻河的日子 ,城里人会闻风而动,纷纷出击,鱼叉、鱼网、海兜等十八般捕鱼工具各显神通,就看谁的本事大,运气好、收获多。河边上,河岸上人头躜动,看热闹的人比捉鱼的人多,可谓盛况空前。

护城河也曾是我们城中青少年和儿童戏水的乐园。那时城中小孩子开始学习游泳基本上都是在护城河中进行的,每当盛夏来临,大人们都会领着孩子们拿着面盆、扛着脚盆,套着救生圈向护城河边进发,当时也没有什么游泳圈,多是土法上马,使用的是旧的拖拉机或自行车的内胎,既能学习游泳也是为了避暑,当然这样的装备和环境并不安全,溺水事件时有发生,我同班的一位女同学就在宝塔湾水域不幸溺亡,着实令人痛惜。

护城河同江南水网贯通,也是水上运输枢纽。我的祖上就是从苏北划着小船,来到护城河边定居的,江北来的流民喜欢择水而居,因此我从小也看惯了护城河上的风景,最震撼的一幕是我们解放军的坦克部队从护城河中浩浩荡荡地通过,以及在城中河里举行的民兵武装泅渡。60年代护城河中基本上只有小渔船在穿行,70年代水泥船逐步增多,尤其是农村队里的水泥船到城里载氨水的特别多,80年代以后护城河成为黄金水道,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机板船等各种大型运输船只塞满了护城河。但护城河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船上滴落的柴油漂浮在水面上泛着斑剥的金光,水中的气味难闻,护城河的水质开始下降,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特别是城中漂染厂、油化厂、肠衣厂等企业的污水直接向河里排放,使护城河逐渐变成臭水沟。老百姓开始远离护城河,河边的码头也逐渐废弃。

90年代初,溧阳撤县设市不久,拉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帷幕,加大了对护城河的综合整治,从源头上开刀,关停了城区各种重污染企业 ,实行污水处理的达标排放,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了生活拉圾的无害化处理,有效遏制了护城河的进一步污染。

时光流转,进入新世纪,护城河重获新生,对护城河水域实施全面禁航,并进行疏竣和清淤,落实生态修复工程,使护城河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在保护和开发护城河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护城河沿岸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如今的护城河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垂钓的乐园,也是一道美丽的城市景观。

悠悠护城河,历尽了千年的风云变幻,它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勤劳,告别了过去的喧嚣,走向了宁静而美丽的今天,她不仅给我们留下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更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当我们漫步在护城河边的亲水长廊,无不感慨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沧桑巨变。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