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拍礼诗圩 车琴芳/摄
夏已来,清风碧水,荷塘花开。礼诗圩一派江南水乡的旑旎风光。
明洪武年间的八字桥村礼诗圩村落,虽然只走过600多年的岁月,却承载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脉动。
全国各地村名,不外乎从姓氏人名、官宦职位、河流地势、方位数字、名胜古迹、交通设施、地方风物、吉祥嘉言、传闻轶事等因素,或综合以上因素来命名。村名的语言符号,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独特传承。
礼诗圩,这个村当初叫“泗圩”、“离四圩”。这个平庸实在的村名,来源于一场不幸的瘟疫。
原来,张氏始祖为后唐的邦宁公。其后人南行公,宋景佑年间进士(1034年,宋仁宗赵祯年号)张卫,携第五子国牧,从四川绵竹迁徙到溧阳。落脚地是东门外张巷里村。三百多年后,明洪武朱元璋在位年间,有一年张巷里一带飞来横祸,突然蔓延了大瘟疫,活下来的人被迫四散逃命。
其中人齐公,到今天的崇仁里村,小渠公迁张家坝,勤齐公奔北官圩。二十五世的张大全夫妻,带领全家过马垫河往东,来到离张巷里四只圩田的礼诗圩,成了礼诗张氏的始迁祖。于是也就有了名叫“泗圩”、“离四圩”的村庄。这个叫了近三百年的村名,到清康熙四年(1665),在溧阳知县徐一经任上,戛然而止。
徐一经,字履常,湖北江陵人,举人。在溧阳当了八年知县,后官至御史。徐一经恰如其名,饱读诗书,对儒家学说、孔孟之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谙熟和推崇。
他纂修了康熙六年溧阳县志十四卷,更新了溧阳学宫大成殿,在溧城上水关(旧称虹桥,今红旗桥)建造了太白楼。刻张旭手书,李白诗的《猛虎行》嵌在楼壁南北两侧。
当时溧阳福贤区(县东南)共有七十九个村庄,即主要为现东门外八字桥一块。徐一经为各区合理负担赋税,到福贤区实地勘察时,看到村名,联系到溧阳的人文历史和圣贤的家国情怀,改“泗圩”为礼诗圩,李婆圩为李白圩,高家村为八字桥。现八字桥村范围包括党城(春秋时代的古城,内有明万历年间重修的党城庵)、南官圩、北官圩(军垦屯田为官圩)、太平桥、荡上、礼诗圩和李白圩。徐一经点石成金,化平庸为神奇,让溧阳东南福贤区成了一张儒家文化的响亮名片。这个文化遗产,在建设美丽乡村的精神文明的今天,为礼诗圩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意韵和传统的文化深厚底色。
徐一经改李婆圩为李白圩,并不是空穴来风,李白从安徽当涂到浙江天台山途经溧阳,乘船必经过现在的荡上河,从李白圩村前经过。
改“泗圩”为礼诗圩,应该是老百姓口称的“离四圩”的谐音,触动了徐一经的文人情怀。联上了五经中的《诗经》《礼记》。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四书五经是管理治理国家、修身齐家用的。“礼以节人”,礼是用来规范人生的。家庭伦常的和顺,是通过礼来实现的。《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孝善尊,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先人教诲,孝顺父母,让他们开心,颐养天年。
“诗以达意”,《诗经》是用来抒情达意的,通过情感来阐述忠孝、仁义礼智信。通过道德规范的自律,谈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齐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道。
孔子所说的古代礼、诗,是指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里面收录三百多首诗歌。由于孔子提倡,历代文人学士将“诗”和“礼”作为立身传家之宝。一般民众也把知书达礼,作为培育有知识有教养的子女的标准。诗礼传家、耕读传家,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百姓的精神寄托,是农耕时代先民的最佳文明传承。
儒家有名的“诗礼之训”为各种经典所载。“诗礼之训”更让礼诗圩有深厚的文化脉络。
“诗礼之训”,源出于先秦孔子《论语季氏》。孔子的学生陈元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是老师的儿子,一定得到过特殊的传授吧?”
“父亲对我的教育其实同大家一样,如果定要说有独特的传授,只有两次。有一天,他老人家独自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我开始学诗。”
“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又开始学礼。”
陈元听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诗、礼的用处,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继承的家风是诗和礼。
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村庄,都有一种大传统中的小传统,有独特的传统历史和风土人情。有共同的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炊烟、牛羊猪狗鸡、鸟树草木、蔬菜果树花,也各有各的乡贤文化。
礼诗圩的乡贤文化,独树一帜。礼诗圩村有光彩的红色基因。
1932年起,青年张之宜师专毕业后,先后带领村上的30多位青年参加了革命。张之宜是老红军,溧阳县第一任书记(1939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的溧阳首任县长。家中兄弟五人,有四人参加了新四军,三弟光荣牺牲,是当地有名的革命一家。
八字桥礼诗圩有三十多位教授、科学家、院士,省部军级、县级领导,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张之宜高寿106岁,2018年在南京去世,他见证了礼诗圩一个世纪的历史,是礼诗圩红色基因传承中的标志性人物。
美丽乡村建设中恢复和建立的九间房知青点、虞晓勇书法工作室、焦尾琴艺术展示馆,每一项都显示了礼诗圩乡贤文化的底蕴,这些国学文化的承载点是与礼诗圩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
人生逆旅中,我们一直寻觅诗和远方,却常忽略了眼前的风景。其实美好都隐藏在岁月中。礼诗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柳叶红花,鸟鸣蛙声。在清风的吹拂下,春天丁香,夏天细雨,秋天落叶,冬天雪花,一地一处,心有所想所悟,在移步换景时,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无不隐含儒家文化的意蕴,一切都那么美好。
当今世界,互联网让生活习惯改变。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一切努力在于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丰富物质基础,提高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档次,从而过上美好生活,获得幸福和快乐。
但历史吊诡的是,红尘喧嚣浮躁,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愈丰盛,精神信仰就愈焦虑和迷茫。根源在于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在生存同时伴随的攀比和嫉妒是无可救药的痛苦源头。当前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将人类置于巨大的恐慌中。在这个非常时期,中外都有人发出“人类的出路在于重返故里”的振聋发聩的呼声。这个“故里”,当然指林泉山野,田园牧歌的生活生态环境,更是指向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
文化传承,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物质主义、娱乐至上盛行的多元世界中,儒家经典承载的五千年文明的国学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信心所在。也是奋斗新时代,振兴三农,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在礼诗圩重温“诗礼之训”,徜徉在瑰丽家园的精神花丛中。仰望星空,心有执念,也是不忘初心,文化自信的响亮回声吧。
狄杭生/摄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