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也照不到的地方,有人看不起甚至轻视苔的存在,但它也能凭自身微弱的力量开花结果。教育中也有这样的事例。
那天晨会课我刚走进班级,卫生委员就举手汇报:“老师,班级卫生又扣分了,今天垃圾桶没倒!”天天强调文明卫生,怎么又有人出岔子,我脸沉了下来,大声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没做好卫生?”班里落针可闻,见没人回答,我火气上来,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坐在教室后排的小A突然跑向卫生角,拿起垃圾桶就低着头往教室外走。这是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也不好,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好好值日还不敢承担责任,我内心气愤极了,同时也觉得抓住了一个教育其他学生的良机,说:“同学们,都瞧见了吧,学习上不好好要求自己,班级任务也不能完成,大家可不能像小A这样!”这时,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声:“今天不是他值日,是副班长值日。”我愕然了,看向低着头慢腾腾站起来的副班长,此时倒完垃圾的小A正好回来,我的脸仿佛火烧一样,及时改正错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小A同学能主动为班级服务,同时也使我把目光郑重地放到他身上,再次走近他观察他。
课后,我向卫生委员询问最近班里的值日情况,果然又多次听到了小A的名字。小A家离学校近,早到校后经常主动帮助扫地的同学捡废纸,上周拖地的同学生病了,找到小A,小A二话不说就帮忙了,小A还经常主动帮教室排整齐桌椅……原来,在我眼中贴着习惯不好学习不好“标签”没有什么亮点的小A同学,竟然默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事情,默默在“角落”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为什么之前的我压根注意不到小A同学身上的光芒呢?是不是我自己在无形中给小A贴了标签?小A在学习上的不积极,是不是也跟老师贴的标签有关?我很快有了答案。
就在我表扬小A劳动负责的那天之后,我明确感受到小A不仅在班级事务方面更积极了,学习上竟然也开始跟上步伐,不再拖拉,上课也越来越多次开始举起小手,每次和老师的目光接触也不再躲避,身上的闪光点被发现的越来越多,同学们也都开始注意他。负责分管纪律的班干部甚至主动向我提议这个月的纪律之星可以给小A,看来我给小A撕去“不良”标签以后,他真的也开始有更大的改变。
小A事件深深地点醒了我,我开始关注班里其他“默默无闻”或者被贴成各种标签的小A们,他们是不是有我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是不是能从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也发出光芒?
思维的固化是教育大忌。首先,我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有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能一下抓住重点,是不是他的发散性思维相对来说较好?有的学生做事比较拖延,是不是他的想法是为了更周全妥帖?我把从前觉得不能忍受的学生缺点换一种思维方式解读,作为老师对学生有了新的期望与理解,而老师的期望正是对学生积极发展有利的。
其次,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句话说得好,“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缺点。”我制作了班级评星表,努力发掘每个同学的多元化可能,孩子们果然个个都不让人失望,有的是文艺之星,有的是宣传之星,有的是体育之星……不仅教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正可以做学生美的“放大镜”,让学生的闪光点被他自己、同学和家长都能捕捉到。
最后,要秉着一颗公平公正的爱学生之心。不仅是撕去“不良”标签,老师心目中那些固定“优秀学生”的标签是不是也应该撕去?他们大部分在学习领域闪光的同时,其他地方是不是需要耐心打磨,才能更闪亮?副班长学习优异,班级事务方面却一直不够积极,自从开始了星级互评,在同学的提醒和我的引导下,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现在努力做着值日表率,甚至开始主动请缨承担卫生检查任务,同学们明显比以前更信服这个副班长了,说起他都竖起大拇指。
每个学生都是待打磨的璞玉,撕去对他们先入为主的标签吧,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用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去感受,挖掘出属于他们更多的价值与美丽。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责任与义务让阳光普照,让每个学生发光。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