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节前,本版刊发一组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溧阳籍战士的事迹,以此纪念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纪念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溧阳先烈,愿这个世界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耿孝山烈士照
溧阳市老年摄影家协会的胡盘金先生向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城南大林圩高村的耿孝山烈士当年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臣杨根思是同一个营的战友,而且他俩都在同一营担任着连长和副连长的职务。我来到这个村了解耿孝山情况时,耿孝山烈士75岁的儿子耿小南和68岁的侄子耿小龙提供了耿孝山烈士的许多重要史料。
耿孝山父亲是耿家的独子,世居城南大林圩高村,全村上下都叫他“三八只”,他生了三个儿子,耿孝山最小,出生于1920年。在三个兄弟中,耿孝山长得比两个哥哥高大、壮实、精干。村里的人平时酷爱武术运动,耿孝山举的石担子、抛的石锁当年在村上是有名的。1940年,苏南地区的新四军控制范围逐步扩大,已经是大小伙子的耿孝山有了参加新四军部队的强烈愿望,最后,他与同村18岁的袁小牛一道,赶到宜兴小礼巷的草场里参加了新四军。该部队属于新四军十六旅,一直战斗在宜兴太滆湖一带,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10月,随着大部队北撤,耿孝山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涟水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而耿孝山也在战斗中成长,由战士提升为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耿孝山所在的第1师改称58师,1949年4月,耿孝山随20军南下,进占丹阳,截断宁沪铁路,后沿金坛、溧阳向广德追歼逃敌,参加郎溪、广德围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尔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
据耿小南和耿小龙两位老人回忆,1949年上海战役结束后,10年没回家已是连级干部的耿孝山带了自己的通讯员回家探亲了。那时耿孝山已经30岁,家里亲戚朋友都为他着急,劝他娶一房媳妇。但耿孝山说自己带兵打仗,随时会牺牲,暂时不考虑组建家庭,最后没办法,只得把5岁的亲侄子耿小南过继给耿孝山为儿子。
1950年11月,志愿军第20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2次战役中,对长津地区之敌实行分割包围。这时,耿孝山与杨根思为同一个营,两人都是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一营,杨根思是一营3连连长,耿孝山是一营2连副连长,他们率部在长津湖畔与美海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展开了激战。长津湖位于赴战岭和狼林山脉之间。在长津郡所在地下碣隅里集结着美陆战一师前进指挥所和3个陆战营、一个坦克营、加上师属各特种兵,共近万名装备精良的强敌。耿孝山所在的172团要攻占和坚守的是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1071高地,以及1071四周的一大片高低山岭。该片山岭居高临下,控制着敌军北窜南逃的咽喉公路。志愿军的重机枪就可打到敌军的简易军用机场,用步枪就可打到下碣隅里蠢动的敌人,美陆战一师当然要拼死反扑,杀开血路。
耿孝山和指导员蒋滨带领着二连全体将士,还有三连一、二排和五连、六连的作战人员,共同投入到1071高地下面东山一线环形阵地的血战。美军大批海贼式飞机盘踞天空,无数重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倾倒下来,几十门大炮进行不间断炮击,二连连夜抢筑起来的工事被炸翻了,掩体被炸塌了,炸断了大树和灌木,连土石与积雪都一起燃烧起来。敌人成群的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冲过来。耿孝山抖落了身上的断枝碎土,挥动手中驳壳枪,高喊:“注意,集中火力打坦克前后的步兵!”一批又一批的敌人,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慌乱后退,还有些被志愿军打散。躲在草丛和树林里的美军,也被火烧得乱窜,成了二连战士的活靶。在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中,二连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电话线被炸寸断,有一段时间与团营指挥所也失去了联系。耿孝山和指导员蒋滨在冲天浓烟中不断鼓舞身旁的战友,呼叫着:“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坚决守住阵地!”“为祖国争光,打好出国第一仗!”最后,耿孝山在炮火中倒下,为祖国、为和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夜幕降临,团参谋长刘锡文将二连剩下的34人和三连剩下的28人,各组成一个突击排,重又攻上右侧小高岭,夺下了三座山头。带领二连突击排的指导员蒋滨与排长郁怀虎先后重伤,战士杨大光主动站出来指挥,当他端着机枪冲向敌人时,也牺牲了。剩下7名战士始终坚守山头,用敌人溃退时丢弃的重机枪和16箱子弹瞄准敌人射击,6个小时内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二连7位勇士歼灭美军一个连的事迹,195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作了报道。7位勇士的名字与他们的副连长耿孝山烈士的英名永远连在了一起。
耿孝山和壮烈牺牲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近千名战友的遗骸,被安葬在下碣隅里镇北的头陵峰山上的烈士陵园。四季盛开的鲜花和挺拔的青松长期陪伴着长眠的烈士。耿小南说到这里,止不住的泪水不断地流着。我问他,耿孝山烈士这些英雄战斗的情况和史料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他说:“是20军随军记者方永和耿孝山烈士的战友对他说的,而且方永还写了一本20军朝鲜战争烈士回忆录,其中有一篇专门写了耿孝山,可惜这本书当年借给村上村下大家传阅,再也没有收回来。”耿小南无不遗憾地说。
耿小南和耿小龙无限深情地对我说,很想去朝鲜看看,祭拜一下英雄长辈。他们已经老了,快走不动了,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了却晚辈唯一的愿望。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