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关于碗的随笔,写了用来盛饭盛汤的碗,字里行间尽是对现在各色漂亮、精致的碗的喜爱:“超市里最勾魂的,要数那些碗了……见了心无端的变得很柔软。”既然写到碗,难免要忆苦思甜,提及过去大且土气的碗。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岁月的苦辣辛酸,我们未必都知道,可是碗知道。”
我吃饭用的第一只碗是铝质的,外面印有绿白相间的花纹,里面则是白色的,称为“洋碗”。“洋碗”是哥哥和姐姐轮流用的,优点是摔不破,但摔一下会掉瓷,掉瓷的地方就有了锈斑,到我手上时已是锈斑累累了,它比当时大人们的饭碗稍小一点,比我们现在的饭碗还稍大一点。那时候人的饭量大,小孩子也不例外,当然要用大点的碗吃饭了。大人们吃饭则用再大一号的碗,尤其是整日在地里劳作的父辈们,体力消耗大,一年到头又难得见荤,蔬菜中少油,感觉总是吃不饱饭。一天中通常有两顿、甚至三顿都是喝粥,平时都用再大一号的、盛菜的碗吃饭,省了反复添的麻烦。这也就是我最早见到的碗,大大的、灰白的,碗外有似蓝、或似灰的小花纹,分大小两种型号,大的盛菜用,小的盛饭用。那时我们在村上听到的关于吃饭的“搞笑”话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去城里的亲戚家吃饭,因为碗小,吃了三碗后仍然不饱,又不好意思再添,只好饿着肚子回来;第二种是逢生产队聚餐或吃喜酒,常有人打赌,是否能吃掉满满一大海碗肥肉、肉圆等,结果总是赌赢了。心中总是纳闷:那时候的人可真是能吃啊!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人真是可怜啊!体力消耗大,生活条件差,长年没什么好伙食,难得有好吃的,胃口自然就大了。
碗是易碎品,只会越用越少。后来,市场上出现了纯白色的、碗口有两道蓝色边的碗,是用来盛菜的,只是比先前的要小了一点,看上去也干净,我们称之为蓝边碗。常常,大人们从地里干活回来,还会用这蓝边碗盛饭吃,自然也是因为吃的多而省却用小碗再添的麻烦。再后来,家里盛饭的碗就逐渐换成了小小的花碗,里面是纯白色的,外面则有龙凤、牡丹、红双喜之类的图案,端着小巧,看着也舒心。而盛菜也改用了盘子,盛汤则用汤碗。和小花碗一样,菜盘子和汤碗一样里面是纯白的,外面有各类图案,好看也实用,都能吊足人的食欲,只是我们的食欲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好了,我们的胃再也吞不下几大海碗饭食了。
再后来,直至现在,碗盘等吃饭食具就有成套的了,大碗、小碗,大盘、小盘,汤盆、汤匙等一应俱全,很是漂亮,价格也不菲,一套要上百元,贵的甚至要几千元。还有更高档的,或银的,或金的,当然银质或金质食具的价值应该是观赏或收藏了。去年,我们去江西景德镇陶瓷城,同事们在各色餐具前流连忘返,慷慨解囊,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一年近60岁的男同事肩背手提上车来时,仍遗憾不能全部收入囊中,可见喜欢精致的餐具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我不是收藏家,对碗也没有特别的偏爱,写上自己看到的碗的变迁和一点感受,通过碗的变化感悟出生活的日新月异。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