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每到秋冬时节,经常跟着大人们去老桑地里扒拉枯枝败叶,收拾捆扎装筐,然后背回来。这些都是冬日烧饭烤火取暖的好材料,特别是那些老桑树桩榔,更是年底寒冬放进灶塘里生火点着,专门煨煮熬汤的上等柴禾。
记得一次,我在一棵半死半活老态龙钟的高大桑树根部折取老枝时,发现根部有一块半圆伞样的“死蘑菇”,浅浅的黑,淡淡的黄,还带有点微微棕褐色,形虽伞状,却无“伞柄”,半圆圈粘附在老桑根部,用手一掰,它就与枯老树体脱皮脱骨地分开了。
看着好玩,便把玩着进了家门。爹娘见了,问明老桑地段后,阿爹告诉我:那块桑地是祖上几十年前就有的旧桑园,这棵枯老的桑树至少已有几十年,桑树皮质老化、蜕皮、枯死,树体皮层流出来的“桑泪”在空气里引来“神气”,慢慢就长出这种“耳朵”,一代一代人都叫这“桑耳朵”,活像是桑树上生出的“耳朵”。再后来,听阿娘说,这“桑耳朵”可是好药,煮水炖汤喝下,可治好多好多的病哦。
再后来,慢慢淡忘了“桑耳朵”。
前几年的一次户外踏青活动里再次见到了“桑耳朵”。那次,我走进镇政府大楼西侧“钱家岭”的一块老荒杂树林,不经意间又见到几十年前童年时代的“桑耳朵”。它,依然是紧紧依附在一棵老桑的枯根树皮上。我掰扯下来拿回,组合成一个盆景展示,伞状的形态别具风情,不明就里的人说它是灵芝,异口同声称它“稀奇”。不过,家人天天看着这枯败之物,作为盆景摆设,觉得不雅观,要扔之于门外。
我的科普解读,虽然为家人解惑,结论依旧:“既然如此‘珍贵宝贝’,何不收起?”从那后,我便拿它放置一角,不再搭理它。
从那后,稀罕的“桑耳朵”虽然在家,却没再留心里。
再次释疑解惑在近日。秋游时节,我们参加江苏洛恺生态农业集团组织的两日游,小叶与小何带领着大家踏进“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的江苏如皋,栽桑养蚕是这里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就在江南才子冒辟疆、秦淮名媛董小宛隐居之所“水绘园”里,我又见到了百年老桑身上长着的一只“耳朵”。惊奇之余,恰好有幸聆听生态农业集团讲解员的讲读,获悉了诸多关乎生态野生“桑耳朵”的事儿。
其实,这“桑耳朵”,学名桑黄,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带下、癖饮、脾虚泄泻等病症。随着现代科学与中华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人们对桑黄的认知越来越多,桑黄的应用价值越发飙升,现如今,人们知道它更具有养身健体、防病治病、调理血脉等多重功用,难怪古时人们称之为“桑灵芝”,与牛黄齐名,是“树上黄金”,成为我国中药材里的“骄子”。桑黄的使用,我国从汉朝起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了“桑寄生”的药用功效记载;《本草纲目》则记载桑黄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十分珍贵的大型真菌,桑黄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神农本草经》还将桑黄菌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此外桑黄菌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
由此可见,这“桑耳朵”桑黄,还真是“树上黄金”,一直高居于中华药典宝藏里熠熠闪光,且在代代华夏子孙的泱泱人生岁月里,默默佑护着人们的健康福寿呢!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