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工匠”彭建勋

□ 芮金川 黄洪明

2018-06-22   阅读数:7673   本文字数:3591  

 

彭建勋,笔名凌风,1949年生于江苏溧阳,是溧阳书法界元老级人物,早年就影响了一批年轻书法爱好者。因不忘初心,发扬工匠精神,自学成才,自成书法风格,德艺双磬,成绩显著,做到诗书画印大融合,被誉为“书坛工匠”,早在1995年就被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还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溧阳市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溧阳少儿书法协会主席。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享誉书坛的彭建勋先生,近日我们作了专程采访。

 

不忘初心  刻苦钻研

 

走进彭建勋先生家中,首先看到的是张铺着台毯的书案,案旁书柜中各类书画知识丛书琳琅满目。从书本的封面可以看出,每本书的使用都很频繁,主人翻阅的次数起码是几百上千次。彭建勋先生经常说,没有反复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就不能攀登艺术的顶峰。

彭建勋先生年幼便与书法结缘,可由于父亲过早去世,穷困潦倒的家庭使他远走他乡。1968年,他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溧阳与溧水交界的上沛龙凤村。困难挡不住他学书法的热情,他白天下田辛勤劳动,晚上回家还要坚持练字。年轻人的刻苦学习精神感动了当地干部,乡里建立砖瓦厂,他被推荐到厂里做工。那是手工时代,工人的辛苦程度不低于农民,而他练字学习的热情却高于以前。上沛乡文化站站长强中华发现了他的艺术天分,就提供方便让他每天晚上到文化站学习。下放9年,他练字9年,练出了一手好书法,成为当地有名的书法大匠。上梁对联、新婚对联、春节对联、墙头标语,每逢需要毛笔字的时候,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1977年回城,彭建勋先生先在橡胶厂工作4年,而后到工艺服装厂9年,即使是企业改制回家之后,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热情。以笔为友,研习书法,成为他每天的首要工作。妻子知道他不打牌不下棋,只有这份爱好,也抢着把家务做完,使他安心学习。他选择碑帖结合的创作道路,先致力于汉隶、北魏、金文、篆刻,后来专攻行草,以颜鲁公,米芾、黄山谷及王铎为版本。在学习过程中,他用心去学,用脑去悟,用实践去探索。他找准切入点,经过长期的传统技法锤炼,经过字外功夫的积淀,感悟古人对书法美的理解,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师古不忘师今,他又拜尉天池、华人德、刘恒、周志高、储云为师,感受时代新风,让自己的书法艺术登上了新的台阶。

他的努力得到了书坛好评,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州市书法协会主席叶鹏飞说:“他的书体多样,而都能以碑书贯穿于其中,不断变化,不断出新,是一位勤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书家……他不愧是一位不断学习、不断攀登的人,不愧是位执着的书法探究者。”中国文联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赞扬彭建勋的书法艺术时说:“彭建勋在书法上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广泛涉猎所打下的基础。他写金文、隶书、魏碑、唐楷、行草,对不同书体的用笔,结字技法都有体验和摸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技巧,提高了能力。”

 

风格自成  美誉颇多

 

书法艺术达到一定境界,彭建勋先生先后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楹联协会会员、溧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溧阳市少儿书法协会会长、溧阳野风印社社长。有了成绩,有了职务,没有浮躁,没有自大,他继续在这条路上顽强拼搏,开拓创新。

他的书法作品得到许多人的喜爱,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先后入展全国第六、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第六、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一、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第二届行草书法大展,第三届篆刻艺术展,“翰墨颂辉煌”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新世纪华人书法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艺术展……近10年来,他的书作连续入选全国重大书展,镌刻于全国多处碑林,收藏于全国许多家博物馆。

一个个奖项也相继收入彭建勋囊中。1989年11月,获“全国书法大奖赛”金奖;2001年5月,获“新世纪华人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2002年2月,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科技文化博览会书画展”金奖;2004年10月,获“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二等奖;2008年10月,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为他专题报道,并被评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名家;2009年5月,他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赴日本交流代表团成员,他的书法作品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同年6月,溧阳市政府首次为他举办个人“诗书画印”作品展……

同仁专家对他的作品也高度评价。著名诗人丁芒为他题词:“格调居时尚之上,风姿取婉放相融。”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秘书长周志高题词:“笔精墨妙。”全国著名书法家陈新亚说:“彭建勋的审美寸度,痛快而能沉着,雄放复能婉转,点划震荡而不损其肌质。可见他对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王铎等行草书的取资,是避开了诸家习气的。”叶鹏飞先生对他的作品评价更有新意:“我最喜欢他的行草书……觉得其字势奇出妙生,笔法正侧互用、疾缓兼施,而结字左右揖让欹侧、顾盼生姿,有着婀娜多姿的体态。在气韵上,他将碑式的浑穆之气,化入江南式的倜傥风流,既有古朴味,又有几许书卷之气,使人情感产生振荡,给人一种奇幻、超逸的美的享受,生机活趣的效果。”

 

悉心传教  桃李满园

 

彭建勋先生还是个优秀的书法教育家。他长期从事少儿书法教育,10余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并有少儿教育论文发表。他的《少儿书法教育初探》把少儿书法教育划分为3个阶段,即“攻胆、攻心、攻难”,并带动了一批热心于少儿书法教育的工作者,开创少儿书法的教育新天地,促成了溧阳成为“中国少儿书法之乡”。溧阳是少儿书法之乡,彭先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他教的学生大部分是小学生,他强调学好文化是他们的主课,把学好文化知识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对学好书法的作用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培养艺术观念和境界。在开始的8年中,他教的40多名学生,在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中获奖280余次,其中12人获得一等奖(获金奖)并有好几幅作品赴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展出,还发表于《书法报》《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及有关作品集中。

书法“小状元”王春是他的得意门生。王春11岁时曾获全国现场书法比赛第一名,受到方毅、杨成武等国家领导人单独接见;王春于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及理论研究工作,擅长少儿书法培训,又成为溧阳少儿书法教育第二梯队主将。在高静园,人们看到“老轮船码头”五个大字时,就会想到史佩奇这个孩子。他是彭建勋的学生。码头上几个字看上去笔法沉稳,遒劲苍健,其实是史佩奇前几年的作品。小佩奇12岁时参加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华史氏书画邀请展》,并为结集的画册挥笔写就“书画邀请展作品集”。

现在溧阳的少儿书法活动频繁,队伍庞大,登记在册的少儿书法组织就有近千家,有学龄前儿童近万人,小学生、中学生2至3万人在习书练字。溧阳少儿书法人才辈出,成果斐然,少儿书法有近千件作品出国展览或被收藏。

彭建勋先生除了少儿教学外,还被聘为溧阳市佛教协会的书法教授,免费为僧人进行书法培训。现在,有16名僧人获得青年书法家等级资格证书,2名僧人获得10级资格证书。彭建勋先生的高风亮节,收到业内的称颂、社会的好评。溧阳诗人丁欣为他写了一首诗《彭公建勋宜兴书画展感吟》:“正是秋光澄碧时,先生照影展芳姿。飞流急湍连江动,一脉风华到荆溪。”

 

德艺双馨  名扬书坛

 

2008年10月,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对彭建勋先生作了专题人物报道;2009年5月,他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中国书法代表团赴日本交流代表团成员之一。2011年11月27日,在全国著名的书画大师徐悲鸿、吴冠中的故乡——宜兴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彭建勋先生为人谦和,德艺双磬,是当代书坛少有的全才,他一直强调书法创作者一定要多求字外之功,尽量能够做到诗书画印皆研皆习。外界人都以为彭建勋只是精于书法,少有人知道他也精于治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篆刻作品就曾数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并且都能作为进入全国书法协会的条件之一。跨入新世纪以来,他又潜心研究创作中国画,他凭着扎实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以书法线条入画,很快他的国画水平就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作为一名书法家,却还能写出格律音韵平仄对仗皆合法度的诗词,浑然天籁。他能在自己的国画作品上书写自作诗和盖上自治印,真正做到诗书画印大融合。

彭建勋先生自幼生长在秀逸灵气的天目湖畔,江南的文静、雅致陶冶了他,而他在书法的帖学系统上又曾下过工夫,生活环境和习书的经历,使他在写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娴静,磨去了粗犷、野狂,因此他的行草书难以碑式出现,但蕴藉着文雅书卷之气,一无狂野粗鲁之习,可以说,这正是他的行草书能摆脱时习的原委。彭建勋先生的书法不谓是不断师古、不断师今,又能善变的书法家,尤其是他在江南浓郁的“师帖”风气中,着重于“师碑”,更体现了他的睿识:他在善变中,使自己的作品产生新的高度,使读者更觉得学习书法不能以追求古人、追求今人为能事,要用心去学、用脑去悟、用实践去探索,才能不断攀高,才能拓出新境来。彭建勋先生表示会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更大的硕果。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