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燕山公园可谓是全溧阳最有“年味”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灯群众纷至沓来,争相目睹灯会的绚丽风彩。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来形容今年的灯会再合适不过,本届灯展创新性地引进了锡剧和非遗民俗展示,精彩的表演常引得大量市民驻足观看。大家在赞叹精美精巧的各式灯组之余,无不称赞此次灯会的匠心独具:“把本地的特色文化表演融入灯会,让静态的灯组有了生命,也是展示我们溧阳宝贵民间文化的大好机会。”
据悉,今年市文广体局共组织6支民间非遗表演团队以及市锡剧团的专业演员入驻灯会,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为观灯群众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龙”、“马”、“傩”、“戏”让灯会年味儿更浓。
“龙”腾盛世迎百福
“龙”是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古老图腾,在喜庆日子里舞龙是旧时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民间信仰表达。今年来自别桥镇别桥村的别桥龙灯、昆仑街道杨庄村的杨庄龙舞、埭头镇龙荡村的龙荡龙灯入驻灯会,为溧阳百姓送上新春祝福。伴随着锣鼓响器的铿锵节奏,巨龙在璀璨的灯影中或奔腾、或游移、或飞舞、或盘旋,金光闪闪,神气十足,热闹非凡。
“马”跃人间是新春
马灯表演是我市一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今年受邀来到灯会表演的马灯表演团队有别桥镇古渎太平马灯和溧城镇贝桥马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别桥镇古渎太平马灯,它起源于明天启七年(1627),几经兴衰废替。直到2017年8月,在多位有识之士的倡议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好人”邵余福出资并号召有心人共同参与,捐资赞助,古渎太平马灯得以再度兴起。这支“年轻”的队伍虽然复建时间不长,却已在今年大年初二亮相央视镜头,为全国人民带去了新春祝愿。
“傩”舞太平吉祥年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尤以社渚傩文化为典型,2014年溧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傩文化)之乡,现为江苏省级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社渚镇现有八个傩文化项目,作为其中之一的乘马圩冻煞窠受邀亮相今年的灯会。它始于明朝成化六年(1470),传承至今五百四十多年,并于2016年入选江苏省非遗保护项目。当雄浑的喧天鼓乐响起,数名身着蓑衣、头戴傩面、手持五彩布的民间演员跳起古朴的舞姿,凛凛威风,与舞台后方巨大的傩面灯组融合为一,表达着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民间祝愿。
“戏”颂幸福新生活
看大戏,过大年,今年的燕山灯会可谓是好戏连台。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市锡剧团在每天下午6:00至6:30、7:00至7:30、8:00至8:30的三个时段,连续为灯会观众送上锡剧经典小戏表演。作为我市地方剧种之一,锡剧一直深受群众喜爱,为向广大百姓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此次灯会锡剧团共调派演员、乐队、灯光、音响、化妆等30余人,高标准、高配置确保演出高质量完成。《双推磨》、《牡丹亭》、《前园会》……演员用独具特色的戏曲语言寄托新春问候和祝福,共同展望新一年的幸福美好生活,观众叫好声不断,一派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新春景象。
作为今年灯会的创新之举,市文广体局对文化表演团队入驻灯会高度重视,多次与灯会工作组人员对接,商讨最优方案。因涉及民间团队人员众多,且有些团队地处偏远,年前市文广体局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团队负责人召开碰头会,了解实际困难,协商解决措施,并数次组织文化馆、锡剧团等专业部门前往灯会筹备现场,查看表演场地,制定应急预案,最终形成详尽的文艺演出活动方案,全方位保障演出团队,力求让所有演员以最好的状态、最积极的精神风貌亮相灯会。
对于文化部门来说,加大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定贯彻“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实际体现,是用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创新实践;而对于非遗团队的民间艺人来说,来灯会表演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寄托:“这些表演与我们的民风习俗紧密相连,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更体现了如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自各地的观灯群众,在璀璨的彩灯大世界里面,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嘤嘤的锡剧唱腔中,尽情地享受着灯会带来的新春祝福和文化魅力。
(本版图片由市文广体局提供)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