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卫明近照
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用生动而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溧阳一位名叫易卫明的创业故事,对易卫明的创新农业,尤其是他的规模化、机械化、绿色有机白芹生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是什么缘由让市委书记对一位白芹专业户大加赞赏呢?我们随后来到别桥镇易卫明创新农业基地之一的绸缪白芹种植基地。在那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易卫明。
皮肤黝黑,身材中等,其貌不扬,是易卫明给我们的最初印象,但他敏于观察,善于言辞。他直言不讳地对我说自己孩提时代,那时他特别调皮,不是听话的好孩子,也不是爱上学的好学生,光小学一年级就念了三年,18岁才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父母亲看他脑袋瓜子好使,人也聪敏,空下来爱拨弄捣鼓家什器件,拆了装,装了拆,就让他去学了木匠,易卫明的绰号“小木匠”由此而来。他的小伙伴、同学以及村上村下熟悉他的乡邻见面或背后都叫他“小木匠”。
也许是木匠的手艺注定要给他带来改变命运的春天。这位小木匠拜别师父后,便开始自己独闯江湖。他先在工场搞建筑施工,给客户打家具,给单位制作木模,只要领导或客户需要制作成啥模样的东西,他都开动脑筋,自己琢磨,直到制作成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到四川打工,那时他的工钱已涨到每天10元,半年下来,一元币和十元币把他的钱包撑得鼓鼓的,他乐了,想想自己也二十多岁了,该回家一趟了。他咬咬牙买了一台当年非常稀罕的收录机、一条漂亮的喇叭裤以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到理发店搞了一把时髦的发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溧阳西北部的农村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的景象和村民的生活起居大多还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样子。当古老的村口出现了脚蹬一双油光晶亮的皮鞋、腰挎一台收录机,骑着一辆自行车的年轻小伙子时,全村人都很钦羡:“小木匠”这家伙发财啦!
其实,当年易卫明从四川回家的风光,是做给乡亲们看的。因为他就是搞不明白:自家祖祖辈辈守着这一亩三分地,一代接一代,就是富不起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位当年的小木匠说到这里点了支烟,呷了一口茶接着说,那年头,别看我没文化,但当年高晓声写的《陈焕生进城》给我的影响很深,国家的富民政策好是基础,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开动脑子,撸起袖子干。
据易卫明考证,溧阳白芹种植的历史年代久远。各种说法很多,争议也多,他认为,溧阳白芹的种植年代起始于明朝,由刘伯温种植,种植的起源地在杨庄的西北,别桥镇的东南,也就是现在的皇圩西南一带的中里村、符家村和虞家坝村。据传,在明朝年间,刘伯温陪同朱元璋下乡察访民情,发现别桥一带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若干年后,刘伯温为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向南逃亡途经溧阳,躲进皇圩一座小庙,命名“庙基庵”,并把附近一座桥命名为“道成桥”,暂时隐居下来。眼看进入秋冬季,无素菜可吃,刘伯温发现一种野生水芹很爽口,但好景不长,寒霜一打,根枯叶焦无法保存和食用。一天刘伯温看到“牛筋草”被土覆盖,冻不死,拨开一看,根杆白嫩,因水生野芹也是根杆植物,他就将野生芹壅土培根,大获成功,这就是溧阳白芹的来源。易卫明说,“实际上刘伯温偶尔改变了野生水芹的生长环境,使用水芹旱育,壅土培根起到保温、保湿、密封、避光的作用,使这种野生水芹变得白嫩、颈粗、脆嫩、爽口,后来别桥百姓按这种种植的模式因袭至今。当地百姓将这种野生水芹命名为——白芹,故溧阳白芹的产地,就是别桥原乡”。
2015年4月底,已经儿孙满堂,本可享天伦之乐的他,将自己名下所有的产业都清盘归零,并作出了重要决定,回乡改行种白芹,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易卫明给自己的公司题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溧阳市易佳甸园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走进他的办公室,墙上一幅标语映入眼帘:“一个成功人士,他一定付出不少汗水、泪水,乃至血水!”特别是最后“血水”两字,让人看了特别凝重,我想这应该是易卫明办大事、创基业时费尽心力的写照吧!大家知道,溧阳的白芹2005年就进入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宴美肴,于2006年注册了“溧阳白芹”证明商标,成为常州地区第一家注册的证明商标。2010年成功申报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但是,近年来,溧阳白芹的质量明显下降,在许多时候,人们吃到的溧阳白芹都是“筋筋拉拉”“丫牙搭疵”嚼不动的老芹菜,再也吃不到当年“赤骨粉嫩”“满口香脆”的溧阳白芹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易卫明的调查和业内人士反映,种白芹是非常吃苦的行当,本地一些人偷懒了,逐渐把种植白芹给贵州、徐州等外地人承包,据说,这样转包给外地人种植的面积顶峰时达百分之八九十,可想而知,让外地人种溧阳流传几百年的传统蔬菜,怎能种好呢?再加上种植中大量使用催生素,使这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质白芹危在旦夕,也让从小生长在白芹之乡的易木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已临花甲之年的他不得不转让和拍卖掉他的大部分门店和资产,斥巨资来种植白芹。与其说种植,不如说是对种植白芹走向的反拨和修正。
人家种白芹首先想到的是土、肥、水、种,可他第一件做的却是天天研究图纸。诚然,年轻时他高明的木匠技能和善于钻研的习惯,帮了他不少忙。他先后在三个废弃的厂房搞机械设计,吃在破厂房,睡在破厂房,一头扎在白芹种植机械的设计制造里。小木匠的精神,感动了地方领导,他先后得到了市农林局领导的支持,更得到省农林厅农机局领导和专家的关怀及本省高校农机专家教授指导帮助,两年的摸爬滚打,他先后投资300多万元,经过上万次试验,终于研究设计制造出了白芹施肥机、白芹排苗(播种)机、白芹壅土机、白芹收割机等多种农业特种机械。
显然,易木匠把白芹独自引上了规模化、机械化、绿色有机化的道路,他发明的种植白芹的系列机械彻底摆脱了传统而艰苦的排芹、壅芹、施肥、收割等劳作的落后状况,极大节省了农业成本。
蔬菜产品除了价格,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质量。易卫明在本市农科专家、有经验的老菜农以及著名烹饪大师等人的指点下,从第一年开始试验种植,就定下完全种植绿色有机白芹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他已经基本掌握了绿色有机白芹的种植要领,形成了一整套种植、施肥、田间管理等操作规范。去年年底批量上市的白芹,质嫩、色白、水分足、口味地道,不仅满足了本地老百姓的味蕾,还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宾馆一炮打响,彻底征服了慕名而来、非常挑剔的大城市食客。本地著名酒店品牌天目湖宾馆集团、新华厨酒店集团都纷纷向他提出专供的需求!
至于效益,农林局有关部门为他算了一笔账。易卫明目前已经投入农田总计四百多万元的前期资金(不包括机械),如果按照今年亩产1600斤的产量,按市值8至10元每市斤计算,预计产值将达到并超过800万元,而生产成本却比同类种植户,每亩减少了近60%。这么多的白芹,销售是一个大问题,易卫明将目光瞄准了大城市。在本市和常州市政府以及农林部门关怀下,易卫明即将借助央视和沪宁线地方各种媒体的平台,为他的产品打进大城市、进军北上广做进一步宣传!
据有关方面统计,溧阳境内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搞农业开发的大户农民,他们其中有养鱼、养蟹、养虾、种茶、种树等等,但迄今为止,溧阳绝对没有哪一个有承包百亩、甚至几百亩以上田亩种白芹的人,超过五百亩的更是绝无仅有!易卫明三年跨了三大步:从2015年5月1日起,先承包了溧城镇城南十几亩,2016年升至300亩,2017年含溧城镇别桥镇,总共600余亩农田,用于规模化种植白芹,成为溧阳当前首屈一指的白芹种植大户!
他仅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一口气发明了一系列白芹种植、施肥、收割的机械,获得国家级十项专利,这在我市历史上前所未有,他的品牌白芹,更是获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
正在装车的易佳甸园白芹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