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

□ 马丽雅

2017-01-26   阅读数:4588   本文字数:1534  

 

 

说到哪吒,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这样的形象:手拿火尖枪,脚踩风火轮,头套乾坤圈,腰围混天绫,迎风而立,好一个英姿飒爽的少年!

传说他是陈塘关总兵、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太乙真人的徒弟。他的出生与众不同,母亲怀他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李靖将他剖开后,便跳出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能跑能跳,能说会道。随后太乙真人驾到,收他为徒,并取名哪吒,赐给他宝物混天绫和乾坤圈。英雄的人生自然不同于常人。哪吒三岁时出海游玩,来到东海口上的九湾河,碰上行凶作恶的龙王三太子敖丙,便立刻上前与之交战。几个回合下来,敖丙被打回原形,抽掉龙筋。可是这杀子之痛激怒了东海龙王敖光,他便协同其他三海龙王大兴雨水,找李靖来寻仇。哪吒为了保护百姓,不让父亲为难,便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悲壮赴死。东海龙王这才消了气,作罢而回。

后来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叶做他的肌肉,使哪吒起死回生,又赐给他风火轮和火尖枪两件宝物。爱憎分明的哪吒岂肯忘杀身之恨,誓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重获新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东海龙王敖光复仇。彼时的敖光正在东海龙宫内大宴庆贺,得知哪吒前来,万分诧异。哪吒不由分说,举起火尖枪便与龙王激战。最后将龙王制服,并再也不敢作恶。

这就是“哪吒闹海”的故事。1979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动画片,成为八零后童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这个故事中的哪吒天真烂漫,敢爱敢恨,见义勇为,俨然一个小英雄的化身。

其实,哪吒的故事最早源于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故事中这样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接着哪吒便浴于东海,足踏水晶宫,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哪吒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哪吒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没想到,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矶娘娘之子,便又与石矶结仇。哪吒取父亲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矶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故事中哪吒好战而勇武,又敢于担当,令人钦佩!

后来哪吒的故事逐渐演变,收录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而哪吒的形象也越来越生动了。尤其是《封神演义》中用了三节的内容讲他的故事。不过这次叙述矛盾点变成了哪吒和李靖的父子恩怨。哪吒因为口角杀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惹怒了龙王。龙王因此找李靖寻仇,却被哪吒打回,想上天庭告状又被打回。李靖恼哪吒处处给自己惹麻烦,心里已是不快。不料,哪吒因无事纳凉于陈塘关的城楼上,看见兵器架上的弓箭,便开弓射箭。殊不知,此乃乾坤弓,震天箭,威力无边。这一箭射出,便射死了正在崖边采药的石矶娘娘的童子。这下又与石矶结仇。虽得师父太乙真人相助,收服了石矶,却又再次惹恼李靖。最后,在四海龙王的挟迫下,主动腕肠剔骨,一命归泉。死后虽得太乙真人相助,获得新生。却因李靖捣毁其庙宇而结下仇怨,发誓找李靖寻仇。最后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父子解除嫌隙,共同为兴周伐纣出力。这时的哪吒虽然鲁莽好斗,但是在他身上没有“君君父父”的礼教约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

哪吒闹海是民间老百姓对恶势力的反抗,对权威集团的挑战。古代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渴望挣脱压制的心理。人们把小哪吒当作英雄来膜拜,更缘于对哪吒不畏强权精神的歌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古典侠义精神的体现。神魔故事其实就是用大胆的想象颠覆现实的生活。封建时代无疑有许多的平民百姓遭受恶霸、豪吏欺压的现实,百姓无法申诉便将这一愿望寄托在故事中。而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安在一个少年头上,可能是由于只有在未经俗世的年龄才会有这样的初心吧!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