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

太白楼上怀诗仙

□ 大 水

2016-12-15   阅读数:1503   本文字数:1282  

据历史记载,唐代诗仙李白曾经三次来到溧阳游历,与书法家张旭等人在当时的溧阳酒楼(旧县集镇)宴饮赋诗。还应县令郑晏的邀请,为史贞女写碑文和赞颂诗歌。其中在溧阳写下的《猛虎行》、《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等更是千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名篇。

第一段第一到四句,借写太白楼的景色入手,追忆李白在溧阳酒楼与书癫张旭等人豪饮赋诗的情形。就好像回放一部精彩的电影片段,非常生动、流畅、人物故事历历在目。

第一对句子的“春”与李白《猛虎行》的“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的季节暗合,“白”指的就是李太白。而第二对句子借用李白的诗句《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和《猛虎行》“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来描绘眼下的美好情景,仿佛就是几百年前李白与一帮名士来此酒楼宴饮、赋诗的生动再现。不过,从此引来的不再是“绿眼的胡雏”,而是曼妙楚楚的吴娃。

第二段第五到八句,故事第二段,从眼前之景进一步回忆当时情景,追忆李白因为在此楼宴饮赋诗之后,飘然离去,使得楼名传江南、诗名遍神州的情形。

第三组句子写眼前之景与李白当时身处的美景,和李白诗歌描写的美景交相辉映、虚虚实实,如入幻影梦境。

第四组句子着力刻画李白离开溧阳酒楼后,诗歌却留在了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据史料记载,溧阳县治搬迁现址后,太白酒楼新址也落成,且被改名为太白楼,溧阳人还将《猛虎行》刻在楼内,以供后人瞻仰、吟诵。可见当时老百姓对李白的敬仰。

第三段地九到十二句,从实景写虚幻之景,追忆李白弃官不仕,浪迹江湖,漂泊无踪影的情形。

据历史记载,李白在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重用的第二年,因作《宫中行乐词》被赏赐“宫锦袍”。而他不久就露出自己狂放不羁、桀骜不驯的个性,终于厌恶了每天伴君、应酬的官场奢靡生活,逐渐被朝廷和皇帝疏远。之后,就在公元744年他又一次浪迹天涯,开始了平生新一次游历。

这里第九句的“锦袍”暗指诗人李白先入仕后出世,反复多次“从政”的经历。斯人已去,酒楼犹在。太阳升起又落下,江水潮起又潮落,几百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人去楼空、江水悠悠,还能到哪里去找寻诗仙的足迹呢?再过多少年,才能再迎来这么大名气的人物呢?

第四段第十三句到十六句,追忆李白逝世于采石矶的往事,回到现实楼景,倚栏远眺,沉思喟叹。

一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于公元762年死于姑熟(今当涂县)采石矶,享年62岁。但死因却众说纷纭。一般有醉、病、溺水三种说法,但不管是什么死因,对当时的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可惜可悲可叹的。

作者没有纠缠李白离去的原因,而是适时发问,诗仙为什么不回来再宴饮?难道是去西方云游未归?难道是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吗?诗人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快千年了,如今还有谁会记得他,去江边采石矶(一作,青青山下坟)祭拜他呢?

这是一首怀古诗歌,却在字里行间描写如今太白楼的现实美景和想象之景,处处流露出对这座因诗仙宴饮、吟诗作赋而名满江南的酒楼的赞美。有人对这首诗歌写作地点溧阳提出质疑,认为首句的溧阳应为绿杨,地点应该在山东济州。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诗歌,特别是这首诗歌与李白在溧阳所作《猛虎行》等作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