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

8月底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2016-06-21   阅读数:1467   本文字数:2009  

电站上水库

□ 庄姝/文 文君/摄

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地处天目湖镇,是我省继沙河、宜兴之后的第三座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全省装机容量最大的一座蓄能电站,装机规模1500兆瓦。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发电厂房及下水库等四部分组成。设计年发电量20.07亿千瓦时,与我市2015年度工业用电量57.41亿千瓦时相比较,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

对于地势平坦、水力资源自然条件较差的江苏省来说,溧阳电站是不可多得的抽水蓄能资源点。溧阳电站水源条件好,水库淹没损失较小,位于苏南负荷中心,对外交通便利,是江苏电网理想的调峰电源。该电站的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我省电源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还可以节省系统电源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进度

设备安装60天倒计时

机组安装、设备调试、厂房装修,百余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6月15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地下20多米的电站厂房里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江苏国信溧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邢磊一边拿着图纸对照现场,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地下发电厂房,由主厂房、主变洞、尾闸室三大洞室和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主厂房装有6台250兆瓦机组,开挖长度有219.9米。”邢磊告诉记者,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厂房开挖耗时3年,使用了多种支护方式,才完成了眼前的这个28.5万平方米的地下厂房。

随后,记者一行走过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位于伍员山深处的蓄能电站上水库,一泓清澈碧绿的库水印入眼帘。“上水库利用两山之间冲沟作为库盆,在冲沟出口处筑坝成库,正常蓄水位291米,总库容1398万平方米。去年年底开始蓄水,目前已蓄至高程254米,蓄水200万平方米,能满足首台机组调试的蓄水量要求。”邢磊说,位于上水库北东方向约2公里处是电站的下水库,下水库紧邻天目湖却单独成库。正常蓄水位19米,总库容1382万平方米,去年5月开始蓄水,目前蓄至高程13.5米,已完成第一阶段880万平方米的蓄水任务;连接两个水库的输水系统布置在上水库左侧,引水和尾水均采用一洞三机联合供水方式,输水隧洞单条总长度为2036米至2198米,现已全部施工完成。

电站建成后,通过利用夜间谷电抽水,白天峰期发电,为电网削峰填谷,消纳西部水电送入,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优化电源结构,保障我市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首批发电的5号、6号机组主机设备已安装结束,计划今年8月底发电,至2017年4月剩余机组将全部投产发电。

工人在安装发电机定子

亮点

多项指标全省第一

溧阳抽水蓄能电站是由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溧阳市投资公司三方联合投资建设的大型水电项目。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对溧阳电站项目予以核准。

说起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的亮点,邢磊如数家珍:首先是总装机容量,电站装机共6台,单机容量是250兆瓦,总容量是1500兆瓦,这在全国的抽水蓄能电站中排第四位,在江苏省排第一位;第二个亮点是电站采用国产化机组,抽水蓄能机组国产化目前全国已投运的只有两个,溧阳抽水蓄能电站是第三个,在江苏省是第一个;第三个亮点是机组设计制造难度高,电站运行水头变幅最大达到1.29倍,这样的变幅在全国属于前列。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也取得多项成果:安全生产“零事故”,截至2016年6月12日,工程安全生产实现连续无事故2739天。2015年4月获得国家能源局颁发的“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工程建设项目”证书;单元工程已验收18561个,合格率100%,优良率94.4%;获科技进步奖等5项、工法7项、QC小组成果29项、专利3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水力发电》专刊一期,出版专著《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技术》一部……

大山肚子里的主厂房

幕后

山沟里苦干8年

这场历时8年的硬仗眼看就要胜利,这些外界称道的亮点、成绩对于电站建设者而言,却着实不易。“由于这里是全国水电工程地质条件最差的地区之一,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水库四周山体单薄,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大规模的地下洞室开挖程序及方法、支护方式选择、质量控制、施工功效保障、工程施工期及运行安全等,都是严峻的考验。”邢磊说。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邢磊来到溧阳,尽管工程刚刚起步,科班出身的他却非常清楚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艰巨性: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刚开工那会儿,他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每一项工程要跟进,每一支施工队伍进场前要把关,每一个安全环节都要考虑到,他说:“整天想的就是三件事——安全、质量、进度。”

从工程师、工程部主管、主任工程师到部门副经理,邢磊在偏远的山沟里,一待就是8年,见证了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从无到有,感受颇深。对于像他这样的参与电站建设者来说,山里物质条件清苦、工地环境恶劣是家常便饭。不为人知的艰苦,家庭也很难兼顾到。“老家在南京高淳,虽然离得不远,但是一年大约只能探亲一二次。”

“工地就像个大家庭,工程建设中,我们结成了战友般的情谊,同甘共苦、并肩作战。”邢磊告诉记者,他最欣慰的就是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均做到了精益求精,安全生产、质量控制和工期进度均在受控状态。不久的将来,电站不仅可满足全省电网调峰需要,而且对改善苏南地区的电网结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