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青
我的家乡在竹箦。竹箦的“箦”是生僻字,是床席的意思。听名称似乎家乡出产竹制品,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我懂事起,就没有见过成片成片的竹林———离家乡十几里外的北山竹箦煤矿倒是有山有竹林。
也许在千百年前,家乡曾经满眼竹林,青翠挺拔,郁郁葱葱。后来随着地壳变化,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了。饭前茶余之间,似乎也听老人说过,说很久很久以前,河岸两边长满了翠竹,有好事者突发奇想,使两边临河的竹子倾斜弯曲,使其交接在一起用绳索捆扎好,便形成了简单的竹桥,方便了两岸的村民,竹箦桥便由此而来。
集镇上,大小不一的桥有八、九座,至于哪座桥是最早的竹箦桥,已无法考证了,就像传说中竹箦桥的来由,是真是假也不能深究。但孩童时代步行到镇上读书,天天从街中心的石桥上走过,那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竹箦石桥横跨南北,把竹箦“三关”中的南关和北关连接了起来,是昔日通向闹市———百货公司、菜场的必经之地。长约十五、六米,宽约为四、五米。站在石桥边向东西张望,只见蜿蜒的竹箦河穿镇而过,河岸两边也是高矮不齐的房屋犬牙交错,可惜墙上石灰受潮,四处剥落,残破不堪了。通向河堤的石砌台阶,显示着昔日的繁华,混浊不清的河水静静地沉默着,似乎追溯着过去的辉煌……石桥两侧,各有两只形态各异的石雕老龙头,张口、怒目、侧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听老人说是老物件,应该有年代了。
竹箦石桥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同时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桥。
1937年10月2日,根据国共合作谈判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6月12日,陈毅率领的二团指战员来到竹箦桥,在距离竹箦桥不远的祠堂里召开了新四军军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会议———“竹箦桥会议”。陈毅同志说:“……竹箦桥会议以后,我们的工作和工作尺度就决定地握在掌中了……”竹箦桥会议的召开为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掀起江南抗日革命热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江南人民的抗日斗争拉开了序幕。1996年4月,溧阳市人民政府在竹箦桥堍设立了新四军竹箦桥会议纪念碑。
如今,竹箦石桥已改造成钢筋水泥桥,路面也经拓宽,但桥两侧的石雕老龙头还保留着原样。竹箦河两岸的远景规划也渐渐清晰。不久的将来,混浊的河水将得到治理,石砌的河岸将逐步整修,残破的临河建筑将被拆除,绿化、草坪将不断增添,体育、文化设施将越来越完善,美好的未来即将呈现……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