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到底能产生多大效益?

———看种粮大户王海斌的种粮经

2013-03-06   阅读数:3007   本文字数:2165  

■ 董扣新

正月还未结束,溧阳北山地区的种粮大户王海斌便风风火火忙开了:加工厂里机声隆隆,一车车醇香飘溢的新鲜大米装车发货销往沪浙米市;刚流转到手的1500亩土地上,推土机来回穿梭整理田块。忙得不亦乐乎的王海斌向记者伸出一只手指头:“今年有信心完成1个亿的指标!”

一个种粮大户一年能产生1个亿的产值,对于更多人来说好似天方夜谭,想都不敢想。见记者疑惑,王海斌说:“这里分三块:一是种粮4000多亩田能产生800万;二是精米加工全年生产2万吨,产值八九千万;三是农机服务收费400多万。

既搞土地规模经营,又搞农机化服务,还搞粮食深加工,王海斌说:“我种一亩田的净收入,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种三五亩田”。

一个泥腿子以战略家的眼光在土地上做足了文章,嬴得了意想不到的高效率、高效益。

规模种田高效益

“死种田、种死田,不如外出打打工。要想赚钱,只有规模经营。”王海斌不假思索地说。他接着板起手指头和记者算起了去年夏秋麦、稻两季成本、收成账。

夏季小麦:每亩成本支出:麦种20斤共36元,农机作业费120元,肥料费190元,人工管理费60元,农药费30元,收脱费50元,共计支出每亩486元。收入按每亩700斤计,1.03元/百斤,共计721元。除去成本每亩收入235元。

秋季水稻:成本种子7斤计19.6元,农机作业费200元,肥料费280元,人工管理费160元,农药费50元,运烘费80元,水电费45元,共计支出每亩834.6元。收入按每亩1200斤计,1.45元/百斤,共计1740元,除去成本每亩收入905.4元。

夏秋两季每亩收入共1140.4元,除去土地流转费每亩600元,每亩净收入540.4元。去年王海斌种植小麦1100亩,夏季收入近60万元;秋季种植水稻4000亩,收入360多万元。稻麦两项共收入420万元,除去4000亩土地流转费240万元,全年共收入180万元。

由于规模种田,农机连片作业,减少了田间辗转时间,使其功效得到最大发挥,节省了作业费用。据匡算,此每亩田无形中就能降本十来元;同时,规模购买农资,也能得到优惠价,每亩田估计也能降本二十多元,不出不进等于增收。七七八八一算,这意味着王海斌规模种粮比一般农户每亩收入要多出百十元。

尝到规模种粮甜头的王海斌,从2006年起,种粮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土地,北山地区只要听说哪里有土地流转,他便不会放过。这些年,他的种粮面积从当初的百来亩扩大到如今的4000多亩。

农机服务增效益

规模种粮靠的是机械化。当初,王海斌仅有手扶拖拉机、插秧机等少数几件常规农机具,在满足自己春种秋收的情况下,偶尔也腾出手脚帮周边的乡邻作业,搞些“外快”。随着农民离田离乡的增多,要求王海斌提供耕作服务的也越来越多,他真有点招架不住了。看到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有利可图,王海斌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规模购置农机。如今,他已拥有各种农业机械达139台(套),其中中拖6台及配套农机12台(套),插秧机36台(乘座式2台),手拖22台及配套农具38台(套),高性能喷雾机12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0台,运输车辆3辆,农业机械总价值达460万元。

针对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户提出的从耕地、整地、育秧、栽插、收割全程提供一条龙服务的要求。王海斌实行市场化运作,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作业指挥。为让农民放心,王海斌还实行订单作业,冬春两季农闲时节,便与农民签好协议,让他们吃上“定心丸”。作业服务从耕翻、整地、机收,扩大到育秧、插秧、植保等水稻生产的全过程。由于王海斌诚心诚意为农民当“田保姆”,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每当夏秋两季,出现了周边农民争先恐后拿着现金到社里来“请机”的场面。

去年,王海斌机耕服务面积已超过14000亩,育插秧服务8000多亩,统一机植保面积5000多亩,机收服务面积20000亩,机械已发展到190多台(套),农机服务经营创收400多万元。同时,王海斌农机服务也为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效益:水稻平均每亩比人工栽插增产50公斤,亩增效80元,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方面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年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1100人,使得1662名外出打工者年增劳务收入1200万元。

产品加工大效益

种田的效益如何才能最大化?王海斌细算了一笔账:生产100斤稻谷,直接上市场按去年的价格,每百斤只能收入140元。而加工成米,每百斤出米70斤,加工的副产品抵销人工电费,按去年市场价每斤3.2元,则可收入224元。如高档优机绿色产品价格更高,一亩田产粮按1100斤计算,收入为2464元,比稻谷直接上市每亩可增加收入1400多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王海斌几乎没加思索,立即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了加工厂房,引进了全套稻米加工生产流水线,并注册了“溧湖”、“满喔香”两个品牌,同时还在生产高档绿色、优机无公害稻米产品上下功夫。去年,王海斌生产的绿色无公害精米,市场价卖到每斤15元,且十分抢手;“溧湖”牌精米被评为常州市“放心粮”,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常州等大中城市,全年销售1.5万吨,销售额达7000万元。

记者感言

既搞土地规模经营,又搞农机化服务,还搞粮食深加工,王海斌可谓把种田这篇文章做足了、做活了。由此,他种一亩田的净收入,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种一亩田的3倍。同时,他为更多的农民离乡不离田、在外创收创造了条件,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彰显。

一个农民辛辛苦苦围着田转,一年一亩田净收入还不够买条软中华烟。就现在农村一般一户只种七八亩田,一年收入也仅四五千元,还不及外出打工的收入。这如何叫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王海斌的实践,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作为田野上涌现出来的典范,希望王海斌能成为一个示范,一个召唤,一个方向!只有当田野上出现更多的“王海斌”,我们的农业基本现代化步伐才会迈得更健、更快!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