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溧阳 与文明相遇 与幸福同行

□ 邹 迪

2020-10-13   阅读数:935   本文字数:3367  

 

溧阳,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的城市。秦置县制,今沿其名;贞女义举,千古流芳……千百年积淀,千百年升华,赋予了这座城市“感恩信义”的特殊品格,让这片土地天然蕴育着至善至美的文明基因。

2002年10月,溧阳创成江苏省文明城市,之后连续实现了省级文明城市“五连冠”;2015年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通过三年努力,2017年,我市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位居江苏省41个县级市第二名,并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几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场接力赛,在提升城市和乡村面貌的同时,将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了从“人知人晓”到“人信人守”的转变。

如今,文明既是溧阳这座城市的背景墙、文化因子、城市集体人格,还是这座城市的特质、骄傲与前行的动力。在对文明的追梦历程中,溧阳的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文明经验越积越丰富。

 

薪火相传

文明硕果飘香溧城

 

1991年,我市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从那时起,文明创建就成为一面高扬在溧阳城市上空的旗帜,成为溧阳人不懈前行的力量之源。

一届连着一届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接着一年做。文明城市创建已成为溧阳发展必须坚持的事业,成为治市强市的自然选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0年来,一轮轮轰轰烈烈的创建悄然改变了这座城市。这个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是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个变化听得见、感受到,是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大家对创建成果的充分肯定。

每到夜幕降临,城中河濑江河岸、宋团城滨河岸一拨拨市民在绿化道路旁锻炼散步,嬉戏的孩童在河畔留下清脆的笑声,安详的老人在亭台楼阁里休憩,享受着溧阳撤县设市30年以来城市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果。“昔日的臭水河变成今天的景观带。大家都说,这几年水变清了,城市变美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舒适了。”73岁的蔡芳娣每天吃过晚饭都会去宋团城观景散步,对于她来说,古城河不仅承载着她的青春记忆,也见证了溧阳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老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质、交通秩序整治,到向“餐饮业油烟、食品小作坊、公共场所污水接管”“废品收购(加工)站点”“城区停车场、快捷汽修店环境”三项城市顽疾开刀……如今,人们发现:社区环境比以前清爽多了,菜场买菜更放心了,交通状况更顺畅了,停车更方便了,城市建筑立面大变样了,店招店牌整洁靓丽了……

改变不止于此。走进南渡镇庆丰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贯穿村落,高颜值公厕令人耳目一新,废弃的破猪圈改造成美术馆,闲置老屋变身咖啡厅……整改后的庆丰村犹如“活”起来,不仅赋予了旧农房新的价值,提升了整体环境,也催生一批就业岗位。村庄美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打卡”,这里也成了乡村振兴溧阳模式的样本之一。

无论是打造2008年的“小康家园”、2011年的“康居乡村”、2017年的“美丽乡村”、2018年的“特色田园乡村”,还是2019年的“美意田园乡村”。30年来,我市始终把城乡整体文明创建作为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和重要途径。名称在变,文明初心从未改变。

从城市面貌改善到乡村环境提升、从老难题到新难题、从低层次问题到高层次问题,通过文明创建一一化解,终于由量变带来质变。今天的溧阳,已成为一座物阜民丰、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以德育人

厚培城市文明基因

 

在位于埭头镇的“计耀明家庭队室”里,20个学生在80多平米的房间里认真聆听63岁退休教师计耀明的辅导课。与其他辅导班最大的不同是,计耀明的这个辅导班不仅不收费,甚至还“倒贴”钱。

从1992年起,计耀明就在家开设了辅导班。30年来,一到寒暑假、双休日,计耀明每天都会早早地凉上开水,打开电脑,备好课,等候孩子们来查阅学习资料。上午8点到10点,下午2点到4点,镇上的孩子都会来到计耀明家中看书、写字,计老师还义务教他们阅读、分析文章、写作以及外出采访等。除此之外,计耀明十分注重孩子文明素质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每年队室里都会新增一批小小志愿者,通过采访先进模范、开展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文明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文明的认知,是一种动态过程,它离不开交流、学习;文明的养成,如春风化雨、润心无声,需要长期浸润、久久为功……而这些美好的期冀,在“计耀明家庭队室”中都一一得到了映照。

借助“创城”这个有效载体,30年来,我市不断将“文明基因”注入文明建设的“血脉”中,让居民的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主题宣传和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公益广告宣传意见,全市围挡、公交站台、路名牌、楼宇等120余类载体广泛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绿色生活等公益广告;不断优化提升道德讲堂,重点打造百姓视角、家风家训等创新课程;有序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保护未成年人项目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

为传递城市温度,营造崇德向上的社会氛围,近年来,我市打造“小城故事”品牌,大力挖掘和宣传身边发生的善行义举、好人好事,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通过凡人善举展现城市集体人格,并出台溧阳市道德典型礼遇实施办法,制定礼遇措施17条,倡导好人有好报的社会风尚,让“好人效应”辐射全城。

截至目前,我市共推选并获评了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名江苏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16名常州市道德模范和提名奖,9名中国好人,21名江苏好人和上百名常州好人。

打工资助大学生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残疾人士朱仲寅,在台风天中用双手托举脱落电线一个多小时的民警史凯华,怕影响孩子们学习、脱下鞋子行走在学校里的“赤脚妈妈”孔彩芳……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溧阳广为流传并被大力选树,感化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奔向志愿服务的道路。

 

志愿引领

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今年8月,2020年“10000杯绿豆汤的旅行”又一次启程。这是从2017年开始,我市连续四年举办的公益志愿活动。四年以来,超过40家爱心商户与部门联动,4000多名小小绿豆娃行走在溧阳的大街小巷,为烈日下的环卫工人、交警、消防官兵等一线劳动者共计送去53000多杯绿豆汤,成为了每年夏季最靓丽的风景线。

“四年,从刚开始的200多人报名到现在短短两天时间报名人数1500人、网上助力人数达2400余人,志愿者的人数在逐年增长,文明力量也在逐年强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徐星频感叹:“溧阳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而志愿者精神让这座山水之城释放出了巨大生机和活力……”

“归根结蒂,‘人’是文明建设的核心。”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姜丽亚说,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随处可见这样一个群体的身影——志愿者。

2018年,我市被列为全国5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之一,建立起了“1个中心、11个所、220个站”的文明实践网络,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建设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端菜’,老百姓‘点单’,志愿者‘埋单’”的精准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此外,我市着力推动“汇众社”“心愿树”“蓝天救援队”“风信子”“阳光公益法律社会服务中心”“无偿献血服务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单位及行业性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从而不断衍生出一批批优秀的公益项目,他们深入农村,为贫困学子圆梦;他们为患病者组织捐款,走上街头宣传文明、爱心助考;他们坚持开办爱心粥棚,为环卫工及附近居民提供爱心早餐……

据统计,目前,我市累计注册备案的志愿者组织499个,注册志愿者达14.682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8.58%,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9941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发出志愿者招募令,不到两天,16000名志愿者迅速集结,投入到社区(村庄)检查、隔离点帮扶、心理健康咨询、交通卡点等疫情防控一线,铸成一股坚不可摧的钢铁力量。

“在溧阳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已有10年的彭莺这样说道,今年疫情期间志愿者们虽然辛苦心里却很暖。“社会各界对我们都十分关心,不仅免费给我们送了很久的早餐,还在志愿者服务日当天,为大家专设了爱心服务,如美发、健身、餐饮等福利卡,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彭莺表示,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但城市文明是志愿精神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贯穿其中,夯基添彩;一座城市精神的形成,需要万千群众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驰而不息。30年来,溧阳文明薪火相传,一次次刷新文化成绩,擦亮文化名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常态下,文明的种子在溧阳大地继续播撒,浸润于每一位市民的日常行为中,镌刻在城市精神的最深处。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