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三坊七巷的光阴中

□ 赵善坚 文/图

2018-09-07   阅读数:1291   本文字数:2263  

 

从福州回来已近月余,游历中的许多事如夏日晴空的白云很快就消失,唯独那里的“三坊七巷”却在海脑中越加清晰。我知道这是被“三坊七巷”击中了。

第一次知道“三坊七巷”,是在同事的散文中读到过,朦胧的印象是一片古老的街区。实地踏上“三坊七巷”,给我的震撼不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也不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的头衔,而是“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这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等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顾名思义,三坊七巷由三座里坊七条古巷组成。如果可以借用汉字来表示她的格局,那就是“丰”字。中间的一竖就是连接三坊和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丰字左边三短横就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丰字的右边不是三短横,而是有七横,如同被稚童多划上了四条短横,杨桥巷、黄巷、塔巷、宫巷……每一横就是一条古巷。

南后街如冰糖葫芦般串起三坊七巷,自然成为游客最集中的地方。街两侧多为木结构的明清建筑,一座座紧挨着,各式商铺在这古老的街坊散发着现代化的浓郁气息,高大的细叶榕树矗立街头,为游人撑起一柄柄遮风挡雨的巨伞,一组组铜雕静立街头:郎中号脉、编织花灯、装裱字画、刻字印刷……栩栩如生的造型,激起对古老生活的无限遐想。

入夜时分,游人如织,摩肩接蹱,一边吃着这里的特色小吃,一边穿行在这里的里坊深巷。每一条当街的巷口或是坊门,都有着十分醒目的标志,或是古老的石牌坊、或是高大的砖砌宫门。每处巷门都映现着游人频繁出入的身影,每条长巷都亮起一串串大红灯笼,如同好客的主人带着游人走向深处,然而我却没有随游人流入深巷。

我一直认为读书需要心境,尤其是读三坊七巷这样的书,更需要安静的心境。

清晨,三坊七巷似乎还在晨睡宁静而安逸之中,这很合我晨读的心愿。

粉墙黛瓦、长亭廊柱、飞檐拱斗、石狮户对、雕花门楼、地砖石墩……一幢幢徽派建筑庭院,如清矍的老人静坐在一株株粗实的榕树下,看云舒云卷,花开花落。独自静静地走在这一块块用方石铺成的长巷,扑面而来的晨风似乎带着古老岁月的气息,似乎感受到流经岁月的脚步。

杨桥巷17号。三间连排的门楼,中间对开的木门把深厚宽大的庭院紧闭在身后。恍惚间一位24岁的青年跨门而出,在狱中提笔给妻子写下“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的绝笔。青年正是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林觉民怀揣着革命理想把生命走到尽头,但林家故居犹在,后又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家冰心的故居。一居两伟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 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 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

林觉民的哥哥林长民,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的瓜分,于1919年5月2日,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新闻,向全中国发出最强音的呐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此不足三百字的新闻一经发表,顿时激起千层浪。5月4日下午,北京十二所学校的三千多名爱国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三坊七巷中的林家,在近现代的历史变革中,都不乏伟人和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虽被革职流放,但作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让人永远缅怀。林旭,“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一位。“出师未捷身先死”,变法触及到保守派的底线,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知道内幕林旭在完成使命之后没有逃走,而是以一首“青袍饮泣知何报?慷慨难酬国是恩。我为君歌千里操,本初见者莫轻言”的绝笔诗,与其他五人慷慨赴义。

郎官巷20号,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仿佛看到一位头顶黑色瓜皮帽、架一副圆形眼镜的中年男子,在“上下求索”的思想之路上,正立在中国水师的讲台,寻求着中华的强大之路、变革之路。他接受西方的教育,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他就是严复,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

宫巷26号,是晚清重臣,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沈葆桢故居,著名翻译家林纾等名人故居也在此巷。文儒坊19号,那是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将陈季良的故居,也是林则徐母亲家的老家。

三坊七巷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等,从这里走出的许多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的推手。这也许是历史的选择,因为福州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也就成了最先接受西方工业技术、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的前沿;也许是这里的志士仁人的选择,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工业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宗教信仰的渗透与融合,为他们打开了世界之窗,促进了他们为国担忧、为民请命的思想。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在不经意间选择了三坊七巷,而三坊七巷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半部近现代史的重任。

三坊七巷,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并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但我更认为她是一部实体的线装书,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书,一部激励后人更警戒未来的书。

走在这名人辈出,群星灿灿之地,连呼吸都显得格外小心,生怕惊动了历史岁月中的名人,只有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这是历史的回音吗?

历史肯定有回音,只不过回音是在各人的心中,只有用心行走,并用心聆听,才能感受到历史的回音。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